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2年07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新津区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余修中——
抗“疫”战线的“侦察兵”
晏慧

心声

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初心使命,在工作岗位上接续奋斗,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近日,成都市新津区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新津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余修中荣获2022年度“蓉城先锋”党员示范标兵称号。


定制度 勤培训
确保每一个环节精准无误


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开始,作为医院检验科主任的余修中就知道,自己迎来了工作30多年以来最艰苦卓绝的一场考验。


核酸检测是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的标准,也是精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手段,分子实验室虽然不是与患者打交道的前线,却是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的“战场”,每一个样本的消毒灭活、核酸提取、产物扩增、医废处理都是与新冠病毒的一次次短兵相接,对人的体能和毅力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从疫情暴发至今,余修中一直奋战在核酸检测工作岗位上,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每天都要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通宵达旦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核酸检测的风险高,专业性强,对实验条件和人员资质要求非常严苛,在整个核酸检测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要结果准确、及时可靠,在工作中,余修中对科室工作人员讲得最多的就是生物安全和质量控制。身兼新津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和新津区核酸检测基地技术负责人的他,先后参与筹建医院分子实验室和新津区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并一次性通过成都市专家的验收,一手制定了实验室规章制度、作业指导书,构建了生物安全体系。


余修中说:“每一个样本都是一道待解的难题,需要排除各种干扰,才能找到准确的答案。”分子实验室验收合格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检查,反复对从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并多次为全区参与核酸采集、转运、储存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核酸检测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


每一批次完整符合规范的核酸检测流程至少要6个小时,由于标本的分类,标本量的变化及标本保存、转运、接收等不可控因素,往往需要耗时更长,因为直接面对病毒标本,作为检验工作人员,需要一直戴着密不透风的橡胶手套,一天工作结束后,还要进行全面的病毒消杀。一段时间下来,余修中的双手已经发炎红肿,有的地方还裂开了口子。


有品质 有速度
完成每一轮“挑灯夜战”


2021年7月以来,由境外输入德尔塔变异毒株引发的本土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波及多个省份。7月28日,新津区派出医护人员赴成都东部新区支援核酸检测工作,所采集的标本全部送回新津区核酸检测基地进行检测,这给余修中的工作提出更大挑战,但他没有选择退缩,带领团队工作人员争分夺秒,有品质、有速度地完成了1万多份核酸样本的检测。


2021年8月,新津区启动了全区高风险人群核酸检测工作,在3天时间内完成了对全区近2万人的核酸检测工作,余修中再一次带领团队工作人员倾力合作,全力支持核酸检测,尽量缩短出结果的时间,圆满完成了检测任务。


2021年11月、2022年2月、2022年4月,成都市先后暴发小规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市民核酸检测需求大,新津区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工作量也随之骤然增加,为保证市民能尽快拿到核酸检测结果,余修中和团队工作人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挑灯夜战”……


一批批准确的检测结果按时发放离不开余修中的统筹安排,每一次接到核酸检测任务,他总是提前规划好流程,协调好人员、试剂和设备,保证流程的顺畅,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标本量调整流程和方案,尽量保证人员、设备和仪器做好无缝衔接以及整个检测流程“零失误”。


在这一次次核酸检测攻坚战背后,是余修中和团队工作人员的艰辛付出,他们终日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战高温,斗酷暑,在密不透风的负压实验室内持续“作战”,每次从实验室出来,防护服总是湿湿的,身上黏糊糊的。


从前端样本收集到后端实验室检测,余修中带领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人民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每一个检验人都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检测出的每一个报告结果都是阴性。”余修中坦言,核酸检测任务虽然繁重,但是每一个检测流程都要无缝衔接且要保证零差错,“我将带领整个团队努力克服工作人员紧张、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等困难,坚决承担起抗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