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2年07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私人医生这片蓝海亟待立规矩
钱峰

 近日,阿根廷一家法院裁定,已故足球巨星迭戈·马拉多纳的私人医护团队成员将因涉嫌杀人受审,因为他们未能采取“本可以阻止死亡的行动”。


 一年多前,马拉多纳去世时,当地警方和检察机构公布的尸检结果是:死于心力衰竭,属于自然死亡。去年,一个由阿根廷司法部任命调查马拉多纳死因的医疗委员会得出结论,称马拉多纳医疗团队行为“不恰当、有缺陷且鲁莽”。当时的报告显示,马拉多纳在去世前约12个小时内处于垂死状态,没有得到适当监测。同样,十几年前演艺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去世后,也曾上演了近乎一样的“剧情”。最终,他的私人医生因“过失杀人罪”罪名成立,被判入狱4年,并被吊销行医资格。


 提到私人医生,国人自然会联想到这几年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些媒体在宣传的时候也把家庭医生称为“私人医生”。这是不准确的。国外的私人医生提供的是比较高端的服务,而国内主推的家庭医生是通过签约的形式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服务。
 目前,在国内,如果像马拉多纳一样需要术后康复的高端服务,恐怕只能选择在医疗机构内进行。比如,公立医疗机构在院内提供的特需医疗服务;但因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属性,提供特需医疗服务的比例被要求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因此,对于近年来蓬勃发展且医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的民营医院而言,私人医生领域(包括“驻家”服务)是一片广阔的蓝海。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尽快谋划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以及运行机制、质量监管等,以确保新业态的医疗安全和质量,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