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门诊量近2万人次,出院500余人次,手术200余人次,四级手术占比75 ,转诊率下降28 ……从最初仅能开展门诊诊疗,到现在实施了多例鼻内镜微创手术,这是甘洛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自2022年起,在宁波市奉化区“组团式”帮扶下,短短3年交出的“成绩单”。
成立住院病区
小科室逐渐“站起来”
“那个裂隙灯我们使用了30年,我都自己动手修过十几次了。”甘洛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主任卫凯谈到科室发展时,感慨道。
2022年以前,甘洛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仅有2名医生,全年24小时轮转上门诊,设备更是仅有一台裂隙灯和鼻内镜系统,医疗业务局限于门诊,稍遇复杂病情患者便需辗转外地就医。
2022年6月,奉化区组团式帮扶团队入驻甘洛县后,医疗帮扶团队锚定薄弱环节,聚焦短板专科,重点从眼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入手,经过一个月的筹划,因地制宜正式成立了住院病区,实现从门诊单打独斗到“住院+手术”综合诊疗的跨越,标志着眼耳鼻喉科多年小科室逐渐“站起来”了。
“软硬”实力并进
本土医生稳健“走起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扶团队深知,培养本土人才是科室长远发展的关键。除了“引进来”专家带教,更推动骨干医生“走出去”进修。
吉木溜溜作为甘洛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骨干医生赴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专项学习,对标耳鼻喉前沿技术,为科室发展储备“软实力”。
“去宁波学习的半年,我增长了许多见识。进修回来看到科室设备都更新了,我信心百倍,也更有干劲了。”在吉木溜溜进修期间,组团式第二批帮扶专家孔德秋来到甘洛县人民医院,刚一入科看到科室现状后,便立即以“强基础、补短板”为核心,申请引进耳鼻喉科动力系统、低温等离子体手术系统、耳鼻喉综合治疗台等10余件先进设备,以增强科室“硬实力”。
骨干医生有了、先进设备配置了,吉木溜溜也在耳鼻喉科技术领域逐步成长。
留下带不走的技术
学科发展“跑起来”
帮扶期满不是终点,而是学科自主发展的起点。为避免“帮扶一走、技术就走”,孔德秋在一年半的帮扶时间里,“一对一”带教吉木溜溜,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手术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
“一个耳鼻喉科医生的成长需要3~5年的培养期,吉木溜溜经过宁波的进修和这一年半的手术带教,已经能基本掌握耳鼻喉微创手术流程了。”通过孔德秋的技术培训及手术示教,甘洛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住院医师沙林和吉木溜溜已基本具备规范化诊疗思维和微创手术能力。孔德秋表示,在他帮扶期满后,将申请在下一批次帮扶团队中继续安排耳鼻喉科专业老师,以延续对吉木溜溜的带教,致力于将本土医生培养成一个技术成熟型人才,切实留下带不走的医疗技术,为甘洛县眼耳鼻喉科的崛起打下坚实基础。
甘洛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在“组团式”帮扶医疗专家“一棒接一棒”的援助下,用三年走出了一条“精准帮扶+自我革新”的逆袭之路。如今,科室住院病区设施齐全,诊疗流程规范,正以“专科化、精细化”为方向阔步前行。 (何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