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5年05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肺癌专病中心正式挂牌
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力量让肺癌一体化治疗有更优解
□包晗轩 本报记者 侯文瑾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5月17日,成都市肺癌专病中心正式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挂牌,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技术力量为肺癌患者提供精准治疗。

       破题

       整合“一体化”诊疗资源

       去年,成都市卫生健康委便着手在成都市属公立医院中打造专病中心,肺癌专病中心便是其中之一。早在2019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便开始对肺癌单病种多学科联合诊治中心的成立进行筹谋与规划,经过不断探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应需而生”。

       该中心整合了全院包括普胸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肿瘤科、肿瘤放疗科、放射影像科、病理科、康复医学科、核医学科、健康管理中心、神经内科在内的多学科肺癌诊疗技术力量,提供全方位、多手段的多学科配合联合治疗,特别是对于一些Ⅲ期肺癌、晚期肺癌、复杂性早期肺癌/肺结节患者,以循证医学为准绳,通过多学科讨论,根据不同病情及个体情况制定规范化、个体化和科学化的治疗方案,在区域内率先建成投用“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模式。

       升级

       建立“一站式”专病诊治路径

       2024年6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在既往优质运行的基础上,直面患者诊疗痛点、难点,实现学科交融合作再升级——在全国率先开设“肺癌专病中心病区”,将普胸外、肿瘤、呼吸等多学科从事肺癌诊疗的高水平专家汇聚至同一病区,为肺癌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这种创新性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是首次实现。通过内外科医生同区域服务,深度保障了多学科MDT讨论的时效性,面对疑难复杂肺癌患者可实时展开讨论。多学科医者之间不断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进行思维碰撞、交流、辩论,有助于持续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提升和年轻医者快速成长的进程。同时,建立内外科诊疗互相监督机制,进一步促进诊疗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

       通过对内外科学科界限的彻底突破,“肺癌专病中心病区”实现了诊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诊疗流程的无缝衔接,形成覆盖手术、化疗、放疗、门诊随访、复查、日间治疗等在内的“肺癌诊治全链条一站式服务”新模式,实现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双提升。创新模式之下,该中心坚持每周开展MDT讨论,截至目前,已开展超过150期MDT讨论,为超过300位疑难肺癌患者提供了多学科共同制定的诊疗决策。根据不同病情及个体情况制定出的综合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获得诸多治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