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2年07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学装备部“破局”之路——
从数据中探寻发展路径
范月秋

 四川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院”)医学装备部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省医院最早建立的职能部门之一。医学装备部历经修配组、维修组、设备科、设备部、招标采购中心五大部门的整合发展,在职能上主要承担装备的维修、维护和管理。


发展路上的3大问题


 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2019年起,省医院开始探索“论采分离”的工作模式。医学装备部不再承担采购职能后,将工作重心转移至项目技术性、经济性、可行性的论证,确保配置的医疗设备既能符合国家要求,也能符合医院发展规划和临床实际需求。


 温林在医学装备部工作了20多年,工程师出身的他在长期的实践中,意识到以往医院医学装备配置过程中出现了3大问题,“首先是‘唯临床需求论’,临床告诉我们需要什么装备,我们就买回来;其次是装备管理部门缺乏对市场的了解,把握不住装备的最新行情;最后是我们的临床部门和采购部门缺乏技术沟通,买回来的设备技术不如预期,导致设备使用率低、设备闲置,继而被淘汰,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他说。


 这3点造成了临床需求来自片面的宣传,医学装备管理部门顺着临床需求做技术论证,全然不顾技术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状态,采购部门顺着临床给出的参数“依葫芦画瓢”,最后送到医院的医学装备不能满足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于临床而言,解决特定临床问题的技术手段是 “刚需”。对于职能部门而言,临床所需的技术手段是否增加患者负担,是否符合医院发展战略,是管理上的“痛点”。


通用装备开启“破局”之路


 随着医院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迫切需要提高医学装备精细化配置水平,既满足临床“刚需”又解决管理“痛点”。为寻求“破局”,医学装备部必须作出改变。


 如何“破局”?温林带领部门的医学工程师们深入医院的临床一线部门,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他们决定从医院最常见的通用设备“下手”。这个医疗设备就是“监护仪”。


 “当时我们医院的监护仪品牌有六七个之多,因页面及操作步骤不同,转诊时,会极大影响医生的诊断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医学装备部而言,在后期的设备维护上就需要准备六七个品牌的备件,而每一个品牌的备件是互不兼容的,“这在管理上也是一个不清爽的局面。”温林说。


 设备选好了,第二个问题来了:能不能把监护仪进行集约化的管理,在类别上进行一个分类?医学装备部的工程师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最终想出一个办法:根据监护仪的应用场景来分类。


 “我们按照应用的场景,把监护仪划分为普通、重症、麻醉、转运4种类型,临床上他们根据工作场景来提出数量要求。”温林介绍,紧接着,医学装备部对全院监护仪的需求量进行了统计,“普通类的占80%,重症、麻醉占10%到15%,剩下的就是体积小巧的转运类监护仪。”


 为什么将监护仪按照应用场景来分类?温林解释说,他们在做市场调研的时候,向全社会发布需求信息,由原来的一两种型号的意向,变成了基于某种场景的意向。“我们在采购之前会做市场摸底,去深入了解市场上这种设备到底是处于怎样一种情况,技术、价格、配置情况等,就能够根据我们医院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能够以量换取价格上的降低。”温林说。


 “首战告捷”后,医学装备部再接再厉,对全院7个品牌的呼吸机进行了统筹“精简”。


 就这样,医学装备部从医院里的通用设备监护仪、呼吸机为着力点,从“提高医学装备水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强化人机适配”4个维度出发,构建起现代医院医学装备精准配置管理体系。


 “通过强化设备论证,大幅降低设备采购及售后服务成本,仅2020年就节余配置成本6000余万元,采购价格低于预算40%。”温林坦言,将通用装备按照应用场景分类,在精简装备品牌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装备配置水平。


破解大型设备里的数据“密码”


 对医疗通用设备进行集约化管理后,温林及其团队又积极地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提升医院里的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直线加速器等大型设备的运行效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让患者有更好的就医体验感。


 “早期,我们医院的CT是放射科和健康管理中心各自分开管理,健康管理中心的CT用于体检的患者,放射科的CT则面向全院所有的患者。”在两个部门调研的过程中,温林发现健康管理中心的CT一般在上午使用的频率最高,下午3点以后设备则处于闲置状态,而放射科由于病患来源更丰富,CT的使用频率更高。


 为了证实两个部门的CT运行效率高低,温林及其医学工程师团队拿出了“看家本领”——用数据来破解大型设备里的“密码”。


 他们搭建了省医院装备数据采集系统,从中获取了两个部门9台CT上100万余条的使用数据。“我们在CT整体使用率上进行了一个排名,使用率是每一台CT设备运行时间除以8个小时的法定工作时间。”温林解释说,体检中心的CT只有5个工作日每天上午的运行时间,远远低于放射科CT7个工作日全天的运行时间,“我们还会分析每一台CT的检查人次、检查项目、故障率等数据。”通过客观的数据,科学分析得出结论:将全院的CT使用纳入放射科统筹管理,同时调整两台超高端CT的检查类型。


 通过3个月时间的统筹调整,体检中心两台CT的使用率增加了9%,两台CT平均每月检查量增加1355人次,增幅达27%。对于患者而言预约等待时间有了下降,从以前的2.3天降至1.5天,在这一增一减中,医院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升。


 后期,医学装备部还将结合医院临床路径的规划,调整高端CT的布局,通过对比测试等方式,发现不同医学装备技术路径带来的细微临床诊断差异,促进放射影像科研能力提升。


   “闭门造车不如上门求教,为缩小与国内一流医院的管理差距,我们制定了‘登峰计划’,通过1到2年时间,完成复旦排行前25名综合性医院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的访问学习,对标先进、查找差距,调整优化自身工作思路与方法。”温林说,“医学装备部的发展要基于社会价值和技术价值,走医学装备配置+的发展路径,积极促进医学装备从重配置向重管理、提效能、降成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