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9版(2025年05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们在高原打造生命急救通道
吉真白玛 色达县人民医院

       当我第一次踏进急诊室面对危重患者,我甚至分不清是紧张情绪导致的心跳加速,还是面对危重患者时的束手无策。

       记忆最深的还是我第一次参与抢救:患者因胸痛剧烈,语言不通无法准确描述病情。我手忙脚乱地操作着心电图仪,额头冒汗却不敢擦的那一刻,我真正懂了“高原孤岛”的含义:每一秒都是生死竞速。原来,在高原救人,光有热情远远不够。

       医院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作为团队新生代的代表成员,我有幸参与了“魔鬼训练”。技能升级:从无数次心肺复苏到溶栓药物的正确使用;方言突破:作为本地护士,我不仅自学还带动同事学习胸痛急救常用藏语;流程再造:参与设计“高原版”胸痛救治流程——如何在-20℃的环境保证急救药品不冻结,实现“上车即入院”的救治标准。在这里,我们不是在照搬标准,而是在打造适合高原的生命急救通道。

       冰雪交加的天气里,救护车在冰雪路上打滑,我们抱着急救药品及设备徒步2公里赶到牧民家的帐篷,成功抢回心梗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当患者送来感谢的哈达,并用开玩笑的语气说道:“如果没有你们,我的七七四十九天都已经念完了(藏族人去世后的一种悼念方式)。”表达了对我们的感谢。这时,我突然想起护士长常对我们说:“在高原,死亡不是休止符,而是转经筒上的一粒朱砂。”

       TA说

       高海拔地区可以缺氧,但救治永不缺位。我将用年轻的力量,让高原听见生命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