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5年05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天使”不是光环 是千万次平凡的坚守
王月 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

       16岁那年,我陪母亲去医院,被急诊的哭声和呼救声刺痛,发誓“再也不去医院”。命运却让我在22岁时,穿着护士服坐在了护士站。

       22岁,我跟随救护车出诊,扛着担架爬六楼。患者是一位独居老人,抢救时他紧紧抓着我的手,眼神里是对生的渴望。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重量压在掌心。

       曾悉心照料的小女孩最终离世。我躲进厕所痛哭,却在整理她床铺时发现一张画,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姐姐”。那一刻,我明白,护理不仅是治愈,更是陪伴与铭记。

       一位山区大爷因只会说方言而手足无措,我通过手势比画向他解释检查流程,他听懂后咧开嘴笑了,皱纹里漾出山风般的质朴。原来,一句耐心的话,就能成为他人生命里的光。

       医院是最生动的生命课堂。有人因费用愁眉苦脸,有人因病情好转而相拥而泣。我曾以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长度,如今才懂得:生命的宽度,在每一次伸出的双手中延伸。

       疫情时,我第一次穿上防护服,闷热到窒息,却在核酸检测队伍中听到一句“姑娘辛苦了”,瞬间“泪目”。原来“白衣天使”不是光环,而是千万次平凡的坚守。

       患者出院时塞给我一包家乡的红枣,说“你比我家闺女还贴心”。那些日夜颠倒的疲惫,突然被甜进心里。原来我们治愈患者,患者也在温暖我们。

       TA说

       若你问我如何定义生命的价值?我的答案是——在有限的生命里,活成别人的一束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