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正是我们走进大自然,踏青、赏景、露营的好时节。然而,我们在与家人、朋友享受美好时光的同时,要警惕“不速之客”——蜱虫。这种藏在草丛里“芝麻”或“米粒”大小的虫子,个体虽小却能传播致命疾病。
什么是蜱虫
蜱虫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是仅次于蚊虫的第二重要病媒生物,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蜱虫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硬蜱,多生活在灌木丛、森林、草原中;另一类是软蜱,多栖息于野生动物的洞穴、家畜的圈舍、鸟巢及住房缝隙中。
蜱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靠寄生吸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血液为生。蜱虫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由颚体和躯体组成,体长2~10毫米。虽然蜱虫的外观与昆虫相似,但它们并不是昆虫。
蜱虫的生活习性
蜱虫在每年的4~9月份活动相对频繁,其嗅觉敏锐,对人与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十分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米时,即可感知。一旦有人或动物走过,它会疯狂地晃动身体,只要有一根足接触到了人或动物,就会迅速勾住,一瞬间便爬到人或动物的身上进行叮咬吸血。
蜱虫对宿主的寄生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多寄生于皮肤较薄、不易被抓挠的部位,如人或动物的头皮、颈部、耳后、腋窝和大腿内侧等处。叮咬时,蜱虫会将口器刺入皮肤,并分泌一种麻醉物质,因此人或动物常感受不到疼痛。
不吸血时蜱虫的体积只有芝麻到米粒大小,吸饱血后的蜱虫犹如黄豆粒甚至更大。蜱虫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迁徙,对蜱类的散播起着重要作用。
户外露营如何防范
蜱虫虽小,危害却大。户外露营,科学预防蜱虫叮咬至关重要。
选择合适的露营地,清理环境:避免在草丛茂密、灌木丛生的地方扎帐篷,应选择干燥、开阔的地方;可以在地面铺上防潮垫,进一步隔离蜱虫;确保把帐篷周围清理干净,尽量减少蜱虫藏身的环境。
穿着得当,减少暴露:选择穿浅色的、质地光滑的长袖长裤,可以更容易发现蜱虫且不易被附着;扎好领口、袖口和裤脚,戴帽子,穿全包脚的鞋,尽量避免皮肤裸露。
提前准备,使用驱虫剂:在露营前,按照使用说明喷洒含有避蚊胺或者羟哌酯等成分的驱虫剂,涂抹在裸露的皮肤和衣物上(婴幼儿不建议使用),形成有效屏障;在帐篷等露营装备外部喷洒驱虫剂,增强保护效果。
强化意识,定时检查:在露营期间,定时检查自己、同伴或宠物的身上是否有蜱虫附着,特别是在头发、耳后、脖颈等容易藏匿蜱虫的地方。
归家处置,宠物驱虫:检查是否有被蜱虫叮咬的痕迹(如“黑痣”),条件允许时尽快洗澡;用热水清洗衣物并在阳光下暴晒;加强宠物管理,定期给猫、狗等宠物使用驱虫药物。
保持冷静,正确处理蜱虫叮咬:若发现已被蜱虫叮咬,应尽快将蜱虫取出,切不可用手直接拔取。先用酒精涂抹在蜱虫身上;再用消毒的尖头镊子夹住蜱虫头部,保持稳定力度垂直向上缓慢均匀拔出(扭转或猛拉可能会导致蜱虫的口器残留在皮肤中引起伤口感染);拔出蜱虫后,用75 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避免感染;建议将蜱虫装入密封袋,以备就医时送检使用;如果被叮咬后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相关蜱虫叮咬史。 (据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