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2年06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艰难创业 筑起学科“金字塔”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我经常在午睡的时候梦见自己可以飞起来……”画作《海底畅游》的作者这样说道。近日,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睡眠中心的门口,一个醒目的立牌上,名为《罕见的梦》主题公益画展吸引着过往市民的目光。这些画作,出自睡眠障碍患者之手。


 “睡眠障碍会使人出现疲劳、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慢、易怒、烦躁等,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下降及生活质量降低,这样的压力,一步步积累为慢性疲劳,让患者陷入恶性循环。同时,睡眠障碍也是车祸、生产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所以必须进行医学干预。”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宇洁,30年来一直致力于这一学科的研究。提起该科的“睡眠中心”,业界都知道是个“老字号”。

要做就要做好
以创业的劲头为学科造一艘船

 “睡眠中心”的招牌响亮,不是一朝一夕就取得的成绩,作为省级重点专科,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又坚定的发展历程。


 1989年,从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毕业的陈宇洁被分到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工作,“当时我们只有一个内科,还只是门诊部,都没有分科的概念。”作为附属在机关大院外围的一个门诊部,彼时的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还是一个对省级机关干部职工开展医疗保健的公费医疗机构,开处方都是靠刷内部代码,随着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建成一家综合医院迫在眉睫”,医院领导班子逐步确立了医院转变的“大方向”,也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呼吸科团队凭借着好学,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成为第一批从内科独立出来的科室。

 “1981年,北京协和医院的黄席珍教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1994 年成立了中国科协领导下的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睡眠研究会,涉及基础研究及临床医学的呼吸、耳鼻喉、口腔、儿科、神经精神、老年、心血管及中医学等各个学科。”这个在当时算前沿的学科,引发了陈宇洁浓厚的兴趣,1999年,睡眠亚专业在国内悄然兴起,陈宇洁慕名到协和医院所开设的培训班进修学习。


 “考虑到慢性病患者增多的趋势,以及睡眠问题在我们所接诊的患者中有很大占比,睡眠亚专业可能就是我们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学科建设面临着软件和硬件两手抓,“我们华西人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要干,也要拼,用向上、向善的精神先把事情做起来再说。”


 陈宇洁骨子里带着这样的韧劲,不仅要干,还要想办法干好。在时任院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陈宇洁先是获得了两间业务病房,用来开展睡眠评估,没有经费,就在业内朋友间寻觅“天使投资人”,为科室争取设备赞助;没有足够的人手,就自己上手,下了门诊,晚上就扎进睡眠监测病房,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做睡眠监测,还手把手带着护士长一起做,“30多岁,还是想干事的,睡眠专业的前景我相信是不可估量的,我想在学科上做出成绩,更想把科室带好。”


 2002年,由陈宇洁牵头,开办了四川省第一届睡眠进展学习班,全省各地50多名睡眠医学开拓者参会,陈宇洁还邀请到黄席珍前来授课,学科影响力打出了“声响”,她也开始想方设法谋求特色专科的发展和出路。为了心中的坚持,陈宇洁干到39岁才完成做母亲的身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