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诗词是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独具特色,在文化长河中如同明珠一般熠熠生辉。古代文人墨客在诗词中引入中药,抒情达意,让诗词与中药相互交融,产生了别样的意境之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吴茱萸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月至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药材性状
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功能与主治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送道友归
【宋】周文璞
浮云起足下,是子欲归家。
藏室收芸蠹,丹房扫箭砂。
时闻捣药鸟,啼向款冬花。
莫使山童去,惊飞逐乱鸦。
款冬花
本品为菊科植物款冬的干燥花蕾。12月或地冻前当花尚未出土时采挖,除去花梗和泥沙,阴干。
药材性状
本品呈长圆棒状,单生或2~3个基部连生,长1~2.5厘米,直径0.5~1厘米。上端较粗,下端渐细或带有短梗,外面被有多数鱼鳞状苞片。苞片外表面紫红色或淡红色,内表面密被白色絮状茸毛。体轻,撕开后可见白色茸毛。气香,味微苦而辛。
功能与主治
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用于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劳嗽咯血。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芍药(注:红药即为芍药花)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长5~18厘米,直径1~2.5厘米。表面类白色或淡棕红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酸。
功能与主治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交溪庵中因检药囊偶成
【宋】陈渊
道人头上经春雪,不羡少年何首乌。
已觉老来甘草莽,便当归去访田庐。
何首乌
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
药材性状
本品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长6~15厘米,直径4~12厘米。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和细根痕。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功能与主治
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用于疮痈,瘰疬,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
题画薄荷扇
【宋】陆游
薄荷花开蝶翅翻,风枝露叶弄秋妍。
自怜不及狸奴点,烂醉篱边不用钱。
薄荷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药材性状
本品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厘米,直径0.2~0.4厘米;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厘米;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7厘米,宽1~3厘米。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功能与主治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据山东省中医药微信公众号 AI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