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5年04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非遗技艺融入智慧医疗
□廖晋 本报记者 王丹

       从浮针联袂运动处方,到杵针赋能中医康复,当非遗技艺融入智慧医疗,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这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以创新姿态诠释中医康复的当代价值。

       杵针疗法

       传统智慧的立体表达

       德阳医院康复科二病区的走廊里,57岁的彭大姐展开两面锦旗,红绸上的鎏金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针针舒缓祛疾苦,妙手回春佑安康”。半个月前,她因双肩剧痛几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连穿衣梳头都需家人协助。如今,她利落地将长发绾起,笑着对康复科二病区学术主任汤臣建说:“现在我能自己扎头发了!”

       这场转变始于一场“无痛针灸”。汤臣建为她制定的治疗方案中,传统针刺疗法是关键一环。细如发丝的银针精准刺入穴位,彭大姐甚至未察觉到针的存在,但疗效却悄然显现:经络疏通后,疼痛如退潮般消散。在康复科,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针刺、杵针、浮针等中医技法与现代医学的碰撞,正为无数患者重绘生命轨迹。

       杵针+科技

       破解疼痛的“中西医密钥”

       傍晚7点,刚结束杵针治疗的张先生盯着手机上的VAS评分,从7分降至3分的数字让他长舒一口气。过去半年,他的腰痛如影随形,直到遇见那支形似青铜尺的杵针。

      “这不是简单的‘老古董’。”听治疗师谌业俊解释,百年杵针疗法被纳入非遗名录,如今与现代医学的“神经松动术”“悬吊训练”深度融合,形成一套“阶梯式”干预方案:急性期用杵针钝头疏通膀胱经,恢复期以补泻手法激活肌肉募集能力,巩固期则结合红外热成像动态监测,实现“筋骨调衡-神经重塑-行为矫正”三级防护。数据佐证了这套方案的可行性——科室年接诊量持续攀升,脑卒中后遗症、骨科术后康复等现代疾病与传统疗法形成奇妙共振。

       浮针扫散

       皮下疗法的“轻革命”

     “几乎没痛感,效果却立竿见影。”55岁的张先生对浮针疗法感慨不已。与传统针刺不同,浮针仅在皮下浅层扫散,刺激结缔组织以缓解疼痛。这种“轻量化”创新,成为许多畏针患者的福音。

       在治疗室,艾灸烟雾与偏振红外光交织,杵针的青铜弧线划过患者背部,智能终端同步分析数据——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在此刻并非对立,而是共同构成“康复矩阵”。科室墙上,李氏杵针谱系图开始微微泛黄,康复科二病区主任权友芳说道:“技术标准化是第一步,下一步要让更多人看到,传统中医也能用数据说话。”

       运动处方

       千年导引术的“数字分身”

       晚餐后,刘阿姨对着手机练习“肩颈舒缓八式”,每个动作的完成度实时传输至医生端。这套依托微信小程序的定制化运动处方,将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导引术分解为短视频,患者居家即可完成训练。

     “运动是良药,但需‘对症下量’。”主管医生李鑫玥点开后台系统,里面有患者的关节活动度、疼痛评分等数据形成的动态档案,中西医团队可据此远程调整方案。古老的运动疗法,就这样以“轻量化、交互化”的形式潜入现代生活。

       国家平台

       为非遗技艺注入现代基因

       2023年12月,“四川李仲愚杵针传承中心工作站”与“德阳市运动康复中心”在此挂牌,标志着医院站上中医传承新高地。2024年5月,康复科跻身“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构建起中医康复传承创新的战略支点。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医院正重塑非遗技艺的当代价值体系。

     “真正的传承需要解剖现代医学语境。”晋松办公室悬挂的李氏杵针谱系图旁,贴着正在进行的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列表。作为德阳医院的党委书记,非遗李氏杵针疗法第十六代代表性传承人与康复学博导,他参与编制了首部《杵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为中医技术标准化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始终致力于引领行业发展。

       体重管理年

       以系统化创新重塑全民健康生态

       2025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体重管理年”定为年度核心主题,旨在通过整合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构建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体系。

       在这一主题框架下,医院推出“特色疗法+体重管理”新模式,将传统杵针疗法与智能穿戴设备、远程监测平台深度融合。患者不仅能在急性期通过杵针快速缓解疼痛,还可通过小程序实时上传日常健康数据,如睡眠质量、运动步数、疼痛指数等,由中西医团队动态分析并生成个体化减重方案。

       暮色中的治疗室,青铜杵针划出优雅弧线,智能终端实时分析着诊疗数据。这方天地见证着中医康复的范式革命——当非遗技艺与体重管理年的创新使命相遇,千年岐黄不再仅是疾病的克星,更成为全民健康的守护者,在科技赋能下书写着“防大于治”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