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当城市卸下忙碌的面纱,什邡市万象国际城与宏达新城的健康驿站亮起了一盏特殊的灯。每周四晚七点半,什邡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护团队都会如约而至,用听诊器、血压仪和一句句温柔的叮咛,将医院“搬”进小区,把关怀送到床边。在这里,医疗不再是冰冷的器械与诊室,而是邻里街坊围坐谈笑的温情和医护人员风雨无阻叩响家门的牵挂。
健康驿站
20平方米的“医疗会客厅”
“以前去医院,800米的路要歇三次;现在一下楼,医生就在驿站等我。”82岁的陈爷爷颤巍巍地指着小区健康驿站的灯牌说道。自从驿站开放,患有慢阻肺的他每周四都会带着记录本“打卡”。呼吸科医生们不仅为他调整用药,还教会他一套“呼吸操”。如今,陈爷爷的喘息声轻了,本子上密密麻麻的监测数据成了他逢人就谈及的“健康成绩单”。
这间20平方米的健康驿站,是什邡市第四人民医院打造的“医疗会客厅”。内科、外科、中医康复科、五官科、皮肤科等专科医生齐聚一堂,满足各类型居民的健康需求。宏达新城的王大姐感慨地说:“以前,我上班,医院也上班;我下班,医院也下班。现在,健康七点半活动让我遛弯时就能完成基础诊疗,不排队也不耽误工作,确实解了我们的‘难题’。”
数据显示,自“健康七点半”活动开展以来,驿站已接待居民超4000人次,为200多位慢病患者建立了动态健康档案。“很多高血压老人把测量血压当作‘每周必修课’。”护士小张笑着说,“现在他们比闹钟还准时。”
叩门声
把诊疗服务送进百姓家
一个暴雨倾盆的周四傍晚,家庭医生团队叩响了宏达新城3单元的门。“张奶奶,今天雨大,我们怕您着急。”全科医生周阳抖落雨衣上的水珠,熟练地掏出血糖仪。卧床多年的张奶奶患有糖尿病,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过去总因就医不便偷偷停药。自从家庭医生团队定期上门,她的血糖值从“过山车”变成了“平稳线”。那晚,老人紧紧攥着医生的手哽咽:“你们比亲儿女来得还勤……”
这支“送上门的医疗队”的足迹已覆盖两个小区60余栋楼。他们背着诊疗包爬楼梯、穿巷陌,为失能老人换胃管,给术后患者拆线,甚至教独居老人用手机挂号。一沓泛黄的出诊记录本上,写满了这样的故事:王医生跪地半小时为瘫痪老人清创,杨护士连续三周上门指导脑梗患者康复训练,周医生……“有些门敲开后,看见的不仅是患者,还有一盘切好的水果。”周娟说。
健康夜话
让关怀追上忙碌的脚步
晚上七点半的义诊,成了上班族的“健康加油站”。年轻妈妈周女士抱着高烧的女儿冲进驿站时,儿科医生陆小娟正收拾器械准备离开。“孩子交给我。”陆小娟立刻停下收拾的动作,利落地披上白大褂,一边用动画片安抚哭闹的患儿,一边轻柔地检查其咽喉。得知周女士经常加班无暇带孩子就医,徐医生递上自制的《儿童常见病护理手册》,扉页写着一行娟秀的小字:“别怕,我们每周四都在这里。”
如今,驿站的长椅上常坐着边等体检边唠家常的主妇,围满听各类科普知识的居民,甚至还有外卖小哥趁接单间隙来贴膏药。中医康复科每周的推拿按摩体验,让中医康复科的医生们,成了居民们追捧的“明星”。“以前觉得医院远、挂号难,现在看病像串门一样方便。”刚做完肩颈理疗的上班族小吴感慨道。
零距离服务
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
这份温暖,也在居民心中生根发芽。去年寒冬,义诊团队推开驿站大门时,发现桌上摆着十几杯居民悄悄送来的姜茶。以至于内科主任钟其俊说:“我都觉得每周四晚推门而入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看小区居民给我们准备的‘盲盒’。”更令人动容的是,曾经觉得小区有驿站“不吉利”的李大爷,在上次通过家庭医生救助脱险后,现如今成了“健康宣传大使”,在小区内四处宣传:“周四晚七点半,看病不花钱。”(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