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是睡眠节律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睡眠需求和睡眠节律并不相同。虽然睡眠需求因人而异,但一些有科学依据的参考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孩子是否获得了成长过程中所需的睡眠。
儿童睡眠与觉醒的发展规律
睡眠是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要素,一般说来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儿童在早期发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昼夜节律的睡眠。具体发展规律如下——
新生儿:睡眠呈片段化,每次持续2~3小时,无明显昼夜节律。
4~5个月:24小时昼夜节律基本形成,睡眠时间越来越多集中在夜晚。
1岁左右:婴幼儿基本可以建立比较稳定的睡眠模式,即长时间的夜间睡眠和白天2次小睡。1~2岁,绝大部分幼儿白天小睡减少到1次。
6岁以上:宝宝一般不再需要日间长时间的小睡,但仍推荐适当午睡。
儿童推荐睡眠时间
学龄前儿童:根据《0岁~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WST579—2017),0~5岁儿童每天总睡眠时间如下表所示。儿童睡眠时间受到种族、环境、气质类型、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时还存在个体差异。
学龄期儿童:《中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要求》(GB/T17223—2012)国家标准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11号)都对学生睡眠时间作出明确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应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应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应少于8小时。
如何判定睡眠是否充足
入睡时间正常:通常能在20分钟内入睡,没有拒绝或拖延就寝时间和入睡困难。
睡眠中无异常:睡眠中没有夜醒或偶尔醒来(6个月内婴儿可能需要夜间喂食)。醒后可以很快自行入睡,没有打鼾、呼吸困难或其他问题。
睡眠时间符合推荐范围:睡眠时间基本符合推荐范围。
早晨状态良好:早晨起床后没有困倦感,头脑清楚,注意力集中。
睡眠不足有哪些危害
体格发育异常:持续性睡眠不足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睡眠阶段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长期睡眠不足不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身高增长,尤其是在儿童早期。
认知功能异常:睡眠不足可以导致神经认知功能的低下,进而影响学习能力、记忆巩固和执行功能,甚至还会增加意外事故发生风险。
行为和情绪问题:睡眠不足会引起一系列行为和情绪问题,如白天嗜睡、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易怒、哭闹不止、自我控制能力差等。
其他健康问题: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内分泌以及代谢功能,导致免疫力低下等。 (据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