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5年04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破解生命密码 让科技成果真正服务百姓健康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
□本报记者 冯若冰

       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科研成果转化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生物医药领域作为关乎民生福祉的重中之重,每一项突破都牵系着患者的希望。“服务百姓的科技成果才有产品价值”,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一语中的,点明了科研前行的方向。

       一款新药,从最初实验室里的理论构思,到历经考验应用于临床,解决患者的病痛,其间需要经历哪些阶段?癌症疫苗能否成为抗癌路上的新曙光,给患者带来新生机?带着这些疑问,日前,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肿瘤中心主任与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魏于全,探寻四川生物医药资源优势如何落地生根,转化为服务患者的有力支撑,深入挖掘癌症疫苗研发背后的故事,剖析新药诞生全程的艰辛。

       西部药谷:

       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潜力高地

       谈及四川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现状及成果转化特色,魏于全表示,四川拥有丰富的医药科技资源,众多高校、著名医院以及各类科研平台等,在成果转化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在成都医学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未来医学城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推动下,全省医药科技研发企业数量显著增长,都显示了四川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发展潜力。在成果转化方面,四川优势显著,但要将其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需要一套有效的机制,确保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普通百姓。

       成果转化不仅关乎单位获利,更关系到国家整体新质生产力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只有当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真正应用于服务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证明其价值。这也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需要从认识层面重视起来。

       攻克EB病毒:

       癌症疫苗研发的创新突破

       新质生产力特别需要由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去年,魏于全团队宋相容教授在癌症疫苗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自主研发的WGc-043mRNA治疗性癌症疫苗为晚期EB病毒相关癌症患者带来新希望。

       魏于全介绍,EB病毒是首个被发现的人类致瘤病毒,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定为第一类致癌物,全球人群感染率超90 。近年来,mRNA肿瘤治疗性疫苗是mRNA创新药领域和肿瘤免疫疗法的重大突破口之一,众多国际知名制药企业纷纷布局。其团队自主研发的WGc-043mRNA治疗性癌症疫苗主要针对EB病毒,与鼻咽癌、淋巴瘤、胃癌等10多种恶性肿瘤高度相关,疫苗获批适应证患者为EB病毒阳性的实体瘤和血液瘤成人患者。2024年5月,该疫苗在美国获批IND,8月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可开展I期临床试验。WGc-043注射液是全球首个中美双报均获批IND的治疗EB病毒相关肿瘤的mRNA疫苗,为终末期EB病毒阳性实体瘤和血液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癌症疫苗的研发是个漫长的过程,获得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批准后,需经过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性、有效性,才能成为一款药物。目前,魏于全院士团队针对EB病毒的mRNA肿瘤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5年左右能够投入市场。

       据悉,自2024年12月以来,魏于全院士团队宋相容教授持续深耕癌症疫苗研发领域。在mRNA技术优化上,团队通过对mRNA序列的精准设计和修饰,提高了疫苗的稳定性与翻译效率,使得疫苗在体内能够更高效地表达抗原,激活免疫系统。同时,在临床试验推进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EB病毒相关癌症患者,团队进一步细化试验分组,收集更全面的临床数据,为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上,团队加强了与临床医生的协作,根据患者的实际治疗反馈,及时调整研发策略,加速疫苗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转化进程。

       从预防到治疗:

       对癌症疫苗的多维探索

       长期以来,科学家和医生们始终致力于探索癌症疫苗的可能性。癌症疫苗通过将抗原注入体内,激活免疫系统,进而识别并攻击癌细胞。疫苗主要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两大类:预防性疫苗,如宫颈癌疫苗,已被广泛认知并用于预防特定类型的癌症;而治疗性疫苗则针对已诊断出癌症的患者,尤其是手术后有复发风险的患者,通过接种疫苗来降低癌症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当前,免疫治疗已成为国际上癌症治疗的热点,包括PD-1抑制剂和CAR-T细胞疗法在内的多种方法已在临床上取得显著进展,癌症疫苗被视为免疫治疗领域的下一个重要目标。魏于全团队已有多种癌症疫苗实验成果正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临床试验,部分疫苗已显示出能够抑制肿瘤的积极效果,进一步证实了癌症疫苗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力和希望。

       协同创新:

       新药孵化与成果转化的破局之道

     “从科研成果转化为患者能用得上的新药,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魏于全介绍,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科学家们先在实验室研究和实验,生产出极小量的药物样品,随后送到药物安全中心接受安全性评价,通过评价后才能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人体试验通常从Ⅰ期临床试验开始,逐步扩大到Ⅱ期、Ⅲ期临床试验,涉及的病人数量从几十上百人逐步扩大到成千上万人,充分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终,国家药监局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评估药物是否安全、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标准,进而决定是否批准药物上市。这个过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可能高达数亿元,且由于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失败风险也很高,而国家批准的项目必须保证安全有效。

       此外,从实验室到量产也充满了挑战。在实验室阶段可能只生产出少量样品,但大规模生产就需要解决工厂和设备等一系列问题,要确保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实现从实验室小规模生产到工业大规模生产的转变。不过,随着人工智能、年代筛选体系等新技术的发展,技术积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从实验室到开发阶段的时间,现在可缩短至一两年内完成。

     “科技成果转化连接着技术研发、人才结构、市场化、产业化等方方面面。”魏于全坦言,为了有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共同努力,建立多方面的体系。他认为,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激励科研成果转化;高校院所培养人才时应注重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科研机构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可转化科研成果,需要评估其是否具有转化潜力和实际应用价值,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成果。除此之外,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复杂过程,不仅需要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还须具备产品开发、金融投资、企业经营等多方面的职业素养,因此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非常重要,需要一批“科技红娘”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牵线搭桥。

       魏于全告诉记者,成果转化不仅是科研价值的体现,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四川构建的“政医产学研资用”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意义重大。它能够将政府、医院、高校、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用户等各方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研发服务创新链。目前,四川已拥有29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200余家重点科研院所,完成1600余项药物评价,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能够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服务百姓的进程,进一步推动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