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5年03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癌症患者的温情告别

     “医生和护士对我很好。”这是82岁的肺癌晚期患者蒋爷爷离世前,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一场关于尊严与温情的告别,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肿瘤科病房中悄然上演。

       生命末程的尊严守护

       82岁的蒋爷爷躺在病床上,血氧监测仪的滴答声与走廊里匆匆的脚步声交织。自确诊肺癌晚期,他的治疗选择始终围绕着“尊严”二字。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派驻专家、科室学术主任钱琳,每日查房时总会俯身与他聊几句家常,而护士长丁恒则带着团队轻声细语地安抚家属。

       当肺部重症感染、心衰与营养风险接踵而至,治疗团队迅速开启跨学科“生命接力”。药剂专家精准调整抗感染方案,呼吸科优化肺功能支持,心血管团队稳住心律失常,营养科为无法进食的老人制定个体化肠内营养计划。每一次会诊、每一处细节,都在全力为脆弱的生命争取更多尊严。但当病情恶化至多器官衰竭,重症医学科与肿瘤科会诊后,给出理性且温情的建议——停止创伤性抢救,回归安宁疗护。这场协作,既是对医学极限的坦诚,亦是对患者意愿的坚守。

     “医生和护士对我很好。”这是蒋爷爷清醒时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成了主管医生支雨雪日夜奔忙的无声注解。

       希望与尊严的艰难博弈

     “不插管,不抢救,让他安静地走。”这是家属最初的坚持。但当蒋爷爷血氧骤降、呼吸衰竭时,亲情的本能让他们仍将老人送入了ICU。插管治疗维持了1天半,家属最终含泪签字出院。“延长生命的毫末,却违背了父亲的初衷。”二儿子感叹道。

       从选择中医保守治疗到放弃激进抢救,这个教师家庭的每一次抉择都充满矛盾。四个儿子轮流陪护,孙辈默默端水擦身,家属甚至“尽量少按呼叫器”以减少医护负担。他们用克制与礼貌,维护着父亲的体面。“费用不是问题,但痛苦必须最小化。”这份清醒的诉求,让医患双方在生死面前达成了罕见的默契。

       感谢信中的暖心点滴

       3月9日,蒋爷爷在老家安详离世。十天后,一封感谢信被投递至12345市长信箱,信中多次提及“感谢”。家属用朴素的文字复刻了治疗中的点滴:支雨雪深夜赶来调整医嘱的身影,护士为老人翻身时轻柔的手法,甚至医护人员一句“再观察观察”带来的心安。

       这封信在医院肿瘤科群反复传阅。“它提醒我们,医学的边界不仅是治愈,更是陪伴。”一名年轻护士在科室会议上哽咽。而家属的最后一句话尤为触动人心:“感谢信不是客套,是我们必须做的事——你们让临终这件事,有了温度。”

       在肿瘤晚期病房,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但每一次真诚的告别,都在重写着医患关系的另一种可能:当技术无法逆转命运时,尊重与共情,成了最温柔的良药。 (廖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