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作为应季美味引得不少人尝鲜。不过,因贪吃春笋而导致晕厥、呕血的新闻也随之登上热搜,引发了广泛关注。网上流传,春笋含草酸,吃了会诱发结石?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类谣言?春笋多吃对人体是否有危害?春笋的正确吃法又是什么呢?哪些人群应慎重或避免食用春笋?
春笋中的草酸含量并不高
远低于菠菜、苋菜
春笋是春季长成或挖出的竹笋,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作为春季特有的时令蔬菜,它肉质鲜嫩,口感爽脆。
草酸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许多植物中的物质,春笋中的草酸含量并不算高,远低于菠菜、苋菜等常见蔬菜。健康的普通人适量食用包括春笋在内的这些蔬菜,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也并不会直接导致结石。
因为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饮食习惯、代谢异常、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草酸只是其中的一个可能因素,且人体摄入的草酸大部分会通过尿液排出,只有极少部分可能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而草酸钙也并不一定会形成结石,只有在尿液中草酸浓度过高且其他条件适宜时,才可能形成结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春笋容易诱发结石。摄入过多春笋,会增加泌尿系统结石的风险。因此,对于已有结石病史的人群来说,食用春笋时需格外谨慎。对于普通人而言,也应适量食用。因为过量食用可能会给消化系统带来负担,导致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春笋蕴含丰富营养价值
对控制体重有积极作用
春笋蕴含丰富的营养价值,适量食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王勃诗介绍,春笋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这些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对于改善便秘、预防肠道疾病有着积极作用。同时,春笋的清新口感还能有效开胃解腻,特别适合在春季这样容易食欲不振的季节食用。
春笋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B族、钾、镁等,这些营养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具有重要意义。适量食用春笋,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提升免疫力。
此外,春笋中的膳食纤维不仅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还能帮助调节血糖水平,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控制体重有着积极作用。
春笋并非人人适宜
四类人最好敬而远之
春笋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宜,四类人应慎重食用。
胃肠道疾病患者:对于消化系统较为敏感或脆弱的人来说,春笋中的大量膳食纤维虽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但过量摄入可能引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加重胃肠道疾病症状。因此,胃肠道疾病患者应慎重食用春笋。
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如上文所述,春笋中的草酸成分可能会加剧原有的泌尿系统结石问题。
过敏体质者:春笋中的某些成分可能触发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瘙痒、红肿等不适症状。
尿酸高的痛风患者:春笋中含有一定量的嘌呤物质,过多摄入可能增加尿酸生成,加重痛风症状。(综合《北京青年报》、“科学辟谣”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