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3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金牛区沙河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高端设备让临床服务再升级
□谭怡 本报记者 顾钧竹

     “你的头部微小血管部位有陈旧性脑梗,也出现了新生的脑梗病灶,这是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近日,曾在多家医院检查未果的廖某,在成都市金牛区沙河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核磁共振设备查到了病因。这是金牛区基层医疗机构首次引进高端医疗设备并成功应用于临床,标志着该中心在提升诊疗服务能力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新设备新功能

       精准服务患者

       成都市金牛区沙河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102厂(西南金属结构厂)卫生所,后扩建为综合性医院。2001年移交地方后,重组为金牛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承担两个街道、12.6万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过近70年的发展,该中心重塑“小综合、强专病”的医疗卫生结构,形成了11个一级临床科室和7个医技科室的医疗布局。

       近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医护队伍能力建设,并按照国家设置标准配齐医疗检测设备。放射科从最初的CR、DR放射机起步,逐步引进两台CT机,如今又购置了核磁共振设备,为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疾病提供了有力支持。高端医疗设备的引入,助力该中心成为全国首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单位和成都市二级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高端装备投用

       提升诊疗水平

       放射科主任李余介绍,核磁共振设备采集信息量大,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更为准确,极大帮助了临床医生因病施治。过去,由于设备检测能力不足,不少患者需转至上级医院检查。如今,核磁共振设备的引入,不仅提升了诊断准确性,还减轻了患者的手术创伤,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治疗费用。

       一位腹部疼痛的门诊患者经初步检查疑似胆管结石病,入院后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胆总管狭窄,磁共振成像清晰准确地定位了病灶,为微创手术治疗提供了精准指引。外科主任何万兵表示,磁共振设备的临床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断效率,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治疗体验。

       服务模式升级

       守护居民健康

       核磁共振设备的引入,不仅提升了诊疗水平,也带来了服务模式的新变化。患者对高端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心医技部门出具的精准检查报告,为医生科学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了准确依据。患者、医生和医技保障部门的良性互动,共同守护着居民的健康。

       然而,高端设备的引入并不意味着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的自动提升。中心将继续提升神经内外科、骨科、康复医学科等专科的综合诊治能力,发挥高端检查设备带动临床专科发展的作用。放射科采取双签检查报告单制度,确保检查质量,及时发现患者早期病变,为临床诊疗提供精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