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顺利开展新型手术疗法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为70岁的李奶奶一家带来希望。
70岁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病
早在10年以前,家人就察觉到李奶奶的异样。起初,只是常见她在客厅里漫无目的地茫然踱步,脚步拖沓且无序,眼神中流露着空洞与迷茫。有时,她会直直地站在镜子前,嘴唇不停地开合,喃喃自语着旁人难以理解的话语,仿佛陷入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家人原以为是退休后的生活让李奶奶感到无聊罢了,直到某天李奶奶如往常出门散步后,却迟迟未归。家人心急如焚,四处寻找,发动了所有亲朋好友,在大街小巷呼喊着她的名字。历经漫长的等待和煎熬的找寻,李奶奶终于回到了家人身边,像一个无助的孩子。
这次的走失事件像一记重锤,让他们深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没有可能是老年痴呆?”。为了印证这一猜想,也害怕李奶奶再次走失,家人们不敢再有丝毫耽搁,急忙带着李奶奶前往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专业的检查与评估,李奶奶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
从那以后,李奶奶痴呆症状不断加重。曾经那个能熟练操持家务、笑语盈盈的她,如今已彻底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清晨起床,她不再知道如何穿衣洗漱,即使饭菜摆在面前也不知如何拿起碗筷。更为痛心的是,她连自己的姓名也说不出来,面对朝夕相伴的家人,眼中也只剩陌生与疏离。
手术方案“重建”记忆能力
为了减缓病情恶化,李奶奶的家人定期带她复查和管理病情。这一次,来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经过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与认知量表评估,神经内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后,一致认为,目前李奶奶符合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的手术指征。经过多次讨论和与患者家属沟通后,神经外科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优化治疗路径,制定分阶段治疗及康复策略。家属毅然决然地选择为李奶奶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当天,主刀医生仅用颈部约6厘米的切口,借助淋巴成像系统的实时导航,锁定直径仅0.4~0.6毫米的颈深部淋巴管。在高倍显微镜下,细如发丝的显微缝线如蛛丝般轻柔穿梭,将淋巴管与颈外静脉精准吻合。这像是一条重建的“代谢高速公路”,将有效提升李奶奶大脑的“自我清洁”能力。
术后第三天,李奶奶在康复师的引导下开始简单的记忆训练。大家惊喜地发现,她偶尔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名字,偶尔能辨认出外孙照片中的校服颜色,家属对治疗效果不由发出感叹。
据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孙富介绍,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是通过改善脑内代谢废物清除效率来实现的。医院已在多数患者中观察到认知功能的提升。该类手术术后随访数据显示,患者的定向力、执行力等核心指标均有显著改善,部分病例甚至恢复了基础社交能力。医院通过多学科会诊讨论,采用“量体裁衣”的模式,让技术不再局限于单一维度,而是渗透到疾病管理的全周期。目前,医院已加入国内多中心数据共享研究,让更多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