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被爸妈冤枉时,会选择自证清白还是索性“摆烂”?有没有申诉成功过?作为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做?
“你就知道玩手机!”
情景重现:老师留的数学作业太难,你思考了很久也没有头绪,于是决定发条信息问课代表。不巧,刚发完信息,妈妈就端着牛奶走进来。你们对视的一瞬间,她的脸色由晴转阴,生气地说:“不好好写作业就知道玩手机!”“我在问问题。”你小声辩解。话音未落,妈妈接着说:“一拿手机就说在问问题,别找借口……”好吧,你只好闭嘴。
支招:用好“攻心术”,解释不犯怵。爸妈总是期待子女出人头地,这种期待会让他们把“影响学习”的事物视为洪水猛兽,而手机就是令爸妈闻之色变的“猛兽”之一。被爸妈误解时,你当然不能“坐以待毙”,让误会加深。不妨试试利用“攻心术”。比如,你可以通过求助第三方——课代表的方式来增加辩词的可信度。如果效果不佳,还可以用写纸条的方式主动“申诉”,以创造一个让父母心平气和、专注思考的场景,给他们留出判断和考量的时间。
“你先反省你自己!”
情景重现:饭桌上,你心事重重。爸爸问你怎么了,你犹豫地开口,说感觉被孤立了,同学做什么也不叫你。本以为能得到安慰,没想到爸爸一开口让你觉得更委屈了:“这算什么,你承受能力太弱了,以后到社会上怎么办?”妈妈也帮腔:“你先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惹别人生气了,凡事不会没原因。”你心想,以后再也不要跟爸妈分享烦恼了!
支招:开启“降噪”模式,和爸妈“无痛沟通”。有的父母喜欢用“内归因”的方式让人反思——也就是不管出了什么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忽略外部环境的作用。既然很难在短时间内让爸妈改掉这种惯性思维,你不妨换个思路:主动开启“降噪”模式,将父母给出的有用建议吸收,把除此之外的“沟通噪音”消除,只聚焦自己关注的内容。如果想得到安慰,除了爸妈,或许你也可以找朋友吐槽,同龄人之间往往更能感同身受。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情景重现:有一次,期末考试你考了全班第八名,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妈妈后,没等来表扬,却等来一句:“你王叔家的女儿每次都是全班第一,要加油了!”还有一次,妈妈问你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你说希望收到一条漂亮裙子,结果她说:“你看看你,就知道打扮,上次你表姐生日她要的是一支钢笔!”你心想:妈妈,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比?
支招:用对巧劲,轻松搞定爸妈。“直抒胸臆”法不仅能用在作文中,也能用在和父母的沟通里。你可以开门见山地把委屈和想法说出来,适当地自我揭露,更能打开你和爸妈沟通的窗口。比如,你可以说:“妈妈,你这么说我,我会很难过。”让她明白你的真实感受。同时,也要给自己一点积极暗示,相信你的闪光点不会因为“比较”而被磨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你的世界里,你就是唯一的主角,不是衬托他人的NPC(非玩家角色)(据《健康人报》)
换位思考
用信任保护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课
很多时候,父母都知道,冤枉孩子不是一件好事,也明白遇事要先冷静沟通。但一时冲动,很容易丢失理智,说出冤枉孩子的话,做出伤害孩子的事。那我们该如何补救呢?
重要的是,家长要坦诚面对,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试图蒙混过关。真诚的道歉和沟通最重要,既可以化解孩子心中的委屈,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信任。
若是孩子被别人冤枉了,又该怎么办?
之前热搜上有这样一则新闻:#男孩被指划车 民警追查3天还清白#。事实上,不仅是警察在努力还孩子清白,男孩父亲的做法更是值得所有人学习:
保持情绪冷静,没有责怪孩子。当时看完监控后,发现男孩靠近过车辆,还伸手碰了车,最后车主认定他是“凶手”。在调解过程中,男孩很激动,一直否认是自己做的。爸爸为保护孩子,先主动赔偿3500元,而且并没有因为赔了钱而大发雷霆,情绪比较冷静。
和孩子沟通,选择信任孩子。回家后,爸爸再次耐心地询问男孩事情经过,他仍坚持说不是自己做的。看到孩子坚定的态度后,爸爸最终选择相信他。
为还孩子清白,不放弃寻找真相。为了寻找证据,爸爸和警察一起翻查了很多监控,终于在一个视频里发现,在男孩靠近车之前就已经有了划痕。爸爸用实际行动还孩子清白。
让孩子听到大人的道歉。真相大白后,爸爸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让孩子接受车主的道歉。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缓解他的委屈,更能让孩子明白,冤枉他人要真诚向对方道歉,不论身份,只分对错。
人的一生,也许会经历很多别人莫须有的“冤枉”,或许无心,或许有意。我们要告诉孩子,永远不要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机会,在真相大白之前,永远不要伤害或放弃自己。 (据成都西南儿童康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