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多名外卖小哥在网上分享“最不能点的外卖”,“外卖员从来不碰的外卖有哪些”话题登上热搜。来自外卖行业一线的“反向推荐”,涵盖了黄焖鸡、炸鸡、麻辣烫、料理包快餐等12类常见外卖,几乎将都市打工人的日常饮食一网打尽。盖浇饭等看似“现炒现做”的品类,实则早已被料理包占领。商家将预制菜在热水中泡热后浇在米饭上,全程甚至无须开火,成本低至3元一包。这种工业流水线产物,冠以“效率”之名,却存在添加剂过量、食材来源不明等隐患,消费者以为的“热气腾腾”,不过是“温水泡饭”。
使用过期发酸食材
外卖店和废品回收站开在一起
黄焖鸡常年位居“不碰”榜单之首并非偶然。近日,在河南商丘、郑州等地,多家“杨铭宇黄焖鸡”加盟店被曝使用过期发酸食材、回收剩菜再加工、雇用无健康证员工,甚至有门店用色素掩盖变质牛肉。对此,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已立案,调查取证还需要一定时间。”商丘市虞城县市场监管局通报称已查封涉事门店,对食材封存检验,全面展开调查。
去年8月,央视新闻曝光了一批租借执照开店,用假地址、假照片成为热销高分店铺的“幽灵外卖”。同时,还曝光了多家外卖店铺食品安全问题,甚至有热销店铺和废品回收站开在一起。北京昌平区、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分别对央视曝光的“幽灵外卖”涉事门店、多家脏乱美食城进行立案调查。
外卖平台上,一家叫“够粤·正宗隆江猪脚饭·汤”的品牌连锁餐厅,视频里展现的制作过程干净卫生,菜单的配图色泽鲜美。但来到这家外卖店铺标称的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村611号,却发现了一个废品回收站,各种废品垃圾堆砌有两层楼高,空气里有一股呛人的味道。距离废品堆五六米远的地方,是一家挂着“实况厨房”牌子的餐厅,里面的卫生状况更加让人忧心——操作间的纱窗上、灶台上结满了油污,地面满是污水,门帘上沾满了黑色的污垢,库房里的食材、货物和生活用品随意摆放。
让人揪心的是,这家外卖店铺的餐食覆盖周边5公里范围,仅在一个外卖平台就月售3000多单。更意外的是,在“实况厨房”藏身的30多家外卖店铺,所使用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竟然一模一样。
事关食品安全
多环节仍处于灰色地带
外卖员的“不选清单”之所以上热搜,是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在场者”,目睹过麻辣烫汤底一周不换、炸鸡块反复解冻使用工业增白剂、水果捞以变质水果混入酸奶掩盖异味等不堪场景。这些场景消费者无从得见,能看到的只是“好评返现”“满减促销”的营销狂欢。
促销策略精准击中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却扭曲了饮食选择的本意。调查显示,过量点餐导致的浪费中,近三成源于盲目追逐优惠。更隐蔽的是,平台算法通过刷单、虚假评论营造出“高销量”“高评分”的假象,让卫生堪忧的黑作坊摇身变为“网红店”,消费者的“知情权”在信息茧房中逐渐消解。
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是监管链条的断裂。一方面,大量无证经营的“朋友圈厨房”“微店”通过平台漏洞接单,加工环境甚至达不到家庭厨房的卫生水平;另一方面,配送环节的“最后一公里”成为风险放大器,海鲜、凉拌菜等对温度敏感的食物,在缺乏冷链保障的配送途中极易变质,汤品洒漏、烧烤冷透等问题,更是让外卖员沦为“差评替罪羊”。
更需警惕的是,随着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其生产标准、添加剂使用、冷链配送等事关食品安全的环节仍处于灰色地带。部分商家为延长保质期滥用防腐剂,为了降低成本常温配送冷链食品,导致细菌指数飙升。如果“便利”成为唯一卖点,安全便成了可牺牲的代价。当料理包被美化为“中央厨房直供”,当发黑的牛肉被色素“美容”成新鲜食材,当过期原料被重口味调料掩盖,舌尖上的选择权已异化成一场“赌局”——赌的是商家的良心,输的是自身的健康。
强化源头监管
推动行业“透明化革命”
如何才能把谈资变成撬动行业变革的杠杆?除了加大打击力度,强化源头监管,平台也必须摒弃“流量至上”逻辑,将食品安全纳入算法权重,对卫生评级低、投诉率高的商家降权处理。
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外卖行业的“透明化革命”,鼓励商家以直播后厨、公示检测报告等方式重建信任,同时赋予外卖员“吹哨人”角色,建立匿名举报通道,让“在场者”的视线转化为监管的“火眼金睛”。(据南方日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