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5年03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省人大常委会到代表“家、站”征求立法意见建议
为健康四川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本报讯(记者 冯若冰)3月17日下午,一场“接地气、聚民智”的立法意见座谈会在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文翁社区代表联络站举行。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强、何延政率调研组深入基层,与人大代表、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及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围绕《四川省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草案)》听取基层立法意见建议。

       会上,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徐斌介绍了草案起草背景,近年来,四川持续推进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工作,城乡环境卫生不断改善,居民健康素养有效提升,公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全省居民健康疾病谱发生变化,目前,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省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新时期人民健康需求在发生改变,爱国卫生运动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有必要制定一部符合四川实际的地方性法规,为健康四川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为此,省人大常委会及时将制定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纳入立法计划,积极推进立法进程,并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地方立法的途径,通过代表“家、站”广泛征求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

     “建议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档案,开发家校社协同管理平台”“希望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将慢性病防控端口前移”……座谈会上,来自少城街道和文翁社区的温玉戈、朱展飞、孙玉凤,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罗玉,石室中学的刘婧竹,律师曹帅和居民小组长陈鲁钢等7位基层代表,立足自身工作实际,就条例草案提出了意见建议。

       罗强总结时表示,此次调研收获的建言既鲜活又专业,将对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汇总梳理、研究归纳,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条例草案,使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更好推动我省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