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03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阳市骨科医院开展微创韧带修复重建手术,重燃他运动希望
“我可以继续体育梦想了”
本报记者 方继莲

       近日,绵阳市骨科医院在全市率先开展踝关节镜下韧带修复重建手术,用0.5厘米的微创切口,在毫米级的“战场”上为17岁体育特长生的运动人生按下“希望”按钮。

       破局之策

       体育特长生陷踝关节困境

       17岁的小邓(化姓)是一名体育特长生,两年来因训练导致左踝关节反复扭伤。由于未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关节肿胀难消,疼痛持续加重,甚至威胁到即将到来的高考体育考试。小邓辗转多家医院,但得到的答复都是只能做传统开放手术。而传统开放手术创伤面大、恢复周期长、费用高等问题,让他和家人望而却步。

       经多方打听,小邓来到绵阳市骨科医院足踝科。经详细检查,被诊断为“左踝距腓前韧带断裂”。踝关节作为人体最复杂的力学传导枢纽,其稳定性由距腓前韧带等精密结构维系。传统开放手术虽能重建韧带,但犹如“为修补渔网而撕裂更大的缺口”,术后长达半年的恢复期常使运动员错失黄金生涯,即使普通人也会被迫改变生活方式。

       为了让小邓的体育特长能持续发展,该院足踝科主任卿泉与主治医师李宗蔚在全面评估病情后,决定为其实施踝关节镜下韧带修复重建手术。该手术借助先进的关节镜设备,通过微小切口精准定位并修复受损韧带,最大程度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加快术后恢复速度。

       毫米战场

       关节镜下的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经过术前的缜密计划和精心准备,足踝科运动医学团队为小邓实施了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重建手术。

       踝关节镜下韧带修复术,犹如在方寸之间上演的显微艺术:李宗蔚取左踝前内、外入路,置入关节镜,在仅有4毫米的视野下清理增生滑膜、处理韧带残端,并进行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缝合及线带加强,实现了从三维立体定位到细胞级愈合环境的全程把控。整个手术仅留下3个0.5厘米长的切口。术后,小邓恢复迅速,第2天即可下地行走,第3天顺利出院,1个月后已能恢复慢跑等锻炼,疼痛完全消失。

     “我终于可以继续我的体育梦想了。”复查时,小邓激动地说道。

       卿泉介绍,踝关节作为人体关键支撑点,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人的行动能力。反复扭伤若未得到及时处理,或保守治疗无效,极易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导致关节功能严重受损。若出现反复崴脚、踝关节长期疼痛或活动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