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03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九龙县人民医院的“进阶”之路
组团帮扶 “移植”更多经验技术
□本报记者 白华宇

     “当时肚子真的好痛,太痛了!以为要一路痛到成都,结果在县里面就治好了!”至今,住在甘孜州九龙县的初中生恩珠(化名)回忆起去年6月的一幕,仍感到惊险和庆幸。

       那天清晨,恩珠突然剧烈腹痛,被紧急送往九龙县人民医院。超声检查发现,其右侧睾丸血流信号消失。“这是睾丸扭转,必须立即手术!”来自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对口支援医生范小兰迅速作出判断。最终,在多学科团队协作下,恩珠逐渐恢复,并成功保住生育功能。

       如此紧急严重的疾病能在县域内解决,得益于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和成都三六三医院的帮扶机制。近年来,两家帮扶医院整合优质资源,推动这家高原医院实现“三级跳”式发展。三年来,九龙县人民医院年手术量增长3.2倍,危急重症救治成功率提升至90 ,患者满意度达95 。

       技术突围

       从“看病难”到“家门口治大病”

       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开展高难度手术,曾是当地群众不敢想象的奢望。2024年9月,57岁的藏族妇女卓玛(化名)终于卸下了背负30年的“重担”——由成都三六三医院援藏专家王科主刀,成功切除了直径15厘米的甲状腺巨大包块。这样的转变,源于医疗团队对技术攻坚的持续突破。

    “刚来时,医院全年三、四级手术不足50台。”现任外科主任的李超医生回忆道。这位来自青白江的援藏专家带领团队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创新开展腹腔镜微创等70余项新技术。如今,医院不仅常规开展肝脾破裂修复等急危手术,还建成了胸痛、卒中、创伤等五大救治中心。2024年完成高难度手术204台,让群众真正实现了“大病不出县”。

       技术提升的背后是人才梯队的构建。医院创新“模拟操作-考核-授权-实操”的“四步带教法”,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出22名本土骨干。28岁的藏族医生扎西(化名)经过系统培训,现已能独立完成阑尾切除等常规手术。

       服务升级

       从“治病救人”到“全民健康”

       2023年夏天,一支特殊的医疗队翻越海拔4500米的雪山,为牧区群众送去“移动体检站”。这是九龙县医院健康管理团队第20次下乡义诊,他们带着便携式彩超、心电图机等设备,三年累计服务3.2万人次,筛查出早期肿瘤等重症患者46例。

     “过去老百姓怕花钱、怕麻烦,小病常拖成大病。”健康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医院投入2000平方米改造标准化体检中心,建立“检前评估-个性套餐-追踪管理”的全流程服务模式。针对高原多发的结核病、尘肺病,医疗团队走遍12个乡镇开展筛查,发放健康手册3万余份,结核筛查率从68 提升至95 。

       这种健康管理理念已渗透到每个角落。在呷尔镇卫生所,居民们都拥有电子健康档案,慢性病患者会定期收到用药提醒。“现在做检查不用跑县城,专家还能远程看片。”牧民多吉(化名)展示手机里的远程诊断报告。依托青白江区影像专家团队,医院累计完成远程会诊2000余例,诊断准确率达100 。

       如今,九龙县人民医院不仅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还通过“县乡一体”医共体建设,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最偏远的村寨。记者了解到,九龙县人民医院正谋划建设高原特色诊疗中心,推动包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取得新突破。青白江区卫健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组团式’帮扶,把更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移植’到高原,为各族群众筑牢健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