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5年03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二郎山下的“先生”们
天全县中医医院获评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
□鲁妮娜 高菲菲

       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天全县中医医院全体成员一如既往地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

       前不久,中宣部命名了100名(含集体和个人)为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天全县中医医院作为全省上榜的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之一名列其中。

       医院的停车场里,除了本地“川T”车辆,也不乏“藏B”“川U”“云C”等外地车辆,有不少人是“慕名而来”。

     “大先生”陈怀炯,这位有着全国劳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等众多荣誉的老中医,是这家医院的“金字招牌”。

     “骨头断了一定要去天全县中医医院。”在雅安和周边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共识。然而,名气如此之大的天全县中医医院,却是群众口中的“二郎山下平民医院”。

       膏药3块钱一张,根据部位不同,门诊骨折复位、固定在几十到上百元不等。即使为了不让外地病人来回跑,医生根据实际情况一次性开1个月的药,药费也不过60余元。精湛的医术、暖心的服务、低廉的价格,群众总是对这家县城医院赞不绝口。

      “为啥这个才3块钱,怎么这么便宜?”

       ——要让患者来医院后看得起病

      “您是准备办什么呢?”

       导医台前,拧着眉头的患者家属张明学听见了一声询问,他立刻将手中的单子递给了导医人员:“我不知道拿到了这个单子之后应该做什么。”

       一番讲解后,张明学的眉头慢慢松开了,临走前不忘给导医台的护士高静道谢。

       张明学的困扰解决了,导医台又迎来了新一位咨询者,她同样得到了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今年是高静在导医台岗位上的第三年,她不但对医院每天运行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医院周边的情况也同样了解。“患者来到医院总会有一些不清楚的事项,导医台就是为大家解惑的。”高静举例说,“外地患者来看病,对天全不一定熟悉,问到我们如何乘车之类的信息时,我们也要能给对方支招。”

       穿过导医台便能看到医院中医骨伤科的诊室,这里是医院最繁忙的科室之一。在这座以骨科见长的医院里,睡担架、坐轮椅、拄拐杖的病人特别多。

     “挂号1块钱,这些药一起也才30多块钱,除了这里,哪里还有那么便宜的医院嘛!”患者刘朝芬因为患有滑膜炎来到医院,她说自己很“服天全中医医院的药”。

     “为啥这个才3块钱,怎么这么便宜?”在天全县中医医院里,初来的患者总有类似的疑问。

     “要让患者来医院后看得起病。”天全县中医医院的院长名叫陈若雷,而他的父亲正是“大先生”陈怀炯。

       在陈怀炯眼中,看病不是做生意,病人已被疼痛折磨,在保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为他们节约点就节约点,减少他们生活上的“疼痛”。

       一心为患者着想,是“大先生”精神的内核,也是天全县中医医院的宗旨。

       陈若雷也如父亲一般,坚持高质量服务、低价格收费的办院理念,1元门诊收费、低价骨伤复位、平价院内制剂,想方设法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中医的医学道德就是八个字:仁心仁术,治病救人。”陈若雷说,“医生要看到病人的困难,也有责任去解决这些困难。”

       患者郑女士因为腰椎骨折入院。入院30多天里,她感受到来自医护的温暖。卧床养伤的日子很是烦闷,医护人员不厌其烦的安慰和护理,给了郑女士康复的信心。

     “这家医院名不虚传,技术好,医护有耐心。”当得知医院刚刚获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躺在病床上的她竖起了大拇指。

      “患者不能来,那么我们医生就走过去”

        ——上次你来我们村看病,今天我来医院

       精湛的医疗技术、显著的治疗效果、优质的人性化服务、简便低廉的价格,无疑是天全县中医医院在群众中拥有良好口碑的原因。但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含金量远不止于此。

“大先生”是患者对陈怀炯的尊称,在“大先生”精神的引领下,全院医护人员都成长为有担当、有人文情怀的“先生”。

     “邹医生,上次你来我们村看过病,今天我来医院了。”中医内科医生邹明江的诊室里来了一位73岁的老人。

       一个月前,邹明江跟随医院的“红旗帜”巡回医疗服务队到天全县小河乡沙坪村开展义诊。邹明江发现老人肺部有一些问题,在简单处理后,建议老人到医院进一步诊治。

      “红旗帜”巡回医疗服务队是天全县中医医院的义诊队伍,每月都会送医送药下乡,组织义诊专家到乡镇为偏远山区、贫困乡村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医疗咨询、检查和诊断。

       在医院工作的十年里,邹明江已经不记得自己送医下乡过多少次。“有一些乡镇很远,居住在那里的很多老人走路都不方便,患者不能来,那么我们医生就走过去。”邹明江说。

       为了患者“走过去”的,还有医院的医疗援助队伍。

       2022年,天全县中医医院医生李存刚在“全省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中,作为医院第一批支援队来到甘孜州九龙县民族医院。

       从天全县到九龙县要翻越二郎山、折多山和鸡丑山三座大山,每一座山都是终年积雪。对于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来说,支援队的到来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医疗资源。

       在那里,支援队员们治疗好了一个桡骨和耻骨骨折的孩子,及时诊断出一个少年患有骨肿瘤,还为当地培养了一个个医疗人才。

       第一批支援队员离开后,医院又陆续派出了第二批、第三批……而甘孜州九龙县民族医院也并非天全县中医医院帮扶的唯一一家医院。“一个人医技医德再好,能治疗的患者也只能是少数。”作为陈氏骨伤医技和药物配制传承人的陈若雷,与父亲一样,坚定选择了“桃李满天下”的传承带教之路。

       这些年来,医院先后与理塘县人民医院、会东县中医医院等医院结成骨科联盟,建立了医联体,采用派驻业务骨干、指导学习等方式,免费为他们培养人才。

       正如1975年,前院长陈怀炯不顾家人的反对,无偿将诊所、独门骨伤诊疗手法和祖传药方都献给天全县城关镇骨科医院时说的那样:“都是治病救人,更多人学会了这种医术,可以帮助更多病人。”如今的天全县中医医院也无私地将医术传播到更远的地方。(雅安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