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灾难毫无征兆地降临,当肢体破碎、鲜血淋漓成为眼前残酷的现实,希望的火种是否就此熄灭?在四川省骨科医院,有这样一群人,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畏的勇气,给出了震撼人心的答案。
祸从天降
手臂卷入碎草机
2月22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的田野间,劳作的身影穿梭其中。藏族阿婆阿珍(化名),如往常一样熟练地操作着碎草机,为家中的牛羊准备饲料。然而,随着一声凄厉的惨叫,阿婆的右手前臂及腕部被无情地卷入碎草机中。
家属赶到时,看到惊人的一幕:碎草机内血肉飞溅,鲜血与破碎的肌肉组织交织在一起,阿婆脸色惨白如纸,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右手臂早已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家人慌忙拨打了120,将阿婆送往当地医院。此时,阿婆因失血过多,已然陷入了失血性休克的危险境地,肢体损伤程度之严重,远远超出了当地医院的救治能力。无奈之下,当地医院只能先简单处理伤口,同时火速安排救护车将重伤的阿婆转送至四川省骨科医院。
绿色通道
争分夺秒的生命接力
历经6个多小时的颠簸,傍晚6点半,救护车到达四川省骨科医院。此时,阿婆生命危在旦夕,严重毁损的手臂和极度不稳定的生命体征,让每一位接诊的医护人员揪心不已。
医院立即拉响紧急救援警报,开启创伤救治绿色通道。一时间,急诊科医生飞奔而至,迅速评估阿婆的病情;输血科紧急调配与阿婆血型匹配的血液,一袋袋救命的鲜血如同及时雨般送往手术室;影像科争分夺秒为阿婆进行全方位检查,精准定位损伤部位;功检科协同作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身体指标变化;麻醉科医生快速准备麻醉方案,确保手术过程平稳无痛;手术室护士迅速整理器械,调试设备,严阵以待;药学部随时待命,保障术中用药需求;手腕科专家第一时间赶到,反复研讨手术策略。在“一保生命,二保肢体,三保功能”的坚定信念指引下,一场跨科室的生命保卫战全面打响。
经过一系列紧急救治,晚上9点,阿婆的生命体征终于趋于稳定。手腕科医生们深知,时间就是生命,他们顾不上片刻喘息,毅然决然地迈向手术室,开启这场与死神的终极较量。
巅峰挑战
“移花接木”的艰难救治
手术灯下,阿婆右侧手掌、手腕、前臂部的伤势触目惊心:被机油浸染得乌黑的创口散发着刺鼻气味,皮肤、肌肉、神经、血管、肌腱、骨质、关节等组织大面积缺损,远端肢体毫无血色,冰冷、干瘪,仿佛被抽离了生命的气息。
“我工作十余年,这种情况是我见过最严重的。”手腕科副主任医师程亚博心头一紧,根据医学常识,这种完全毁损的伤通常无法保肢,治疗方案应是尽快截肢以抢救生命,但截肢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残忍的结局。“医生,请想想办法,哪怕有一线生机,我们绝不放弃。”在得到家属同意后,医生最终决定义无反顾地放手一搏,尽力保手,一场挑战生命极限的艰难救治就此拉开帷幕。
医疗团队迅速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第一步清创,医生们手持精细器械,小心翼翼地清除创口内的坏死组织与污染物,如同在废墟中清理残骸,为后续修复奠定基础;第二步固定骨折,精准复位断裂的骨头,用钢板、螺钉搭建起骨性支撑的“桥梁”;第三步显微修复,这是最为关键且精细的环节,医生们借助显微镜,如同微雕艺术家般全神贯注地修复神经、血管、肌腱,让血运、感觉与动力有望重回肢体;第四步软组织覆盖,而这也是最大的难题。
如何修复长段的神经、血管缺损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关键时刻,手腕科医生拿出“法宝”——游离皮瓣移植,这是手外科领域的“殿堂级绝技”,难度堪比器官移植,需要极高的手术技术。他们采用“移花接木”之术,选取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凭借高超技艺,将其精准覆盖手部软组织缺损处,再用皮瓣的血管、神经与前臂缺损区远近端巧妙桥接。但是,由于腿部穿支血管因人而异,术前又毫无充裕准备时间,手术难度陡然飙升,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艰辛。
破晓时分
曙光照亮重生之路
10多个小时的漫长奋战,终于迎来转机。麻醉医生缓缓撤下监护设备,长舒一口气;手术器械护士有条不紊地清点、整理器械,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疲惫后的放松;巡回护士轻轻为阿婆掖好被子,眼中满是欣慰;手术医生们挺直早已僵硬的腰背,望向阿婆那修复如初的右手,眼中闪烁着光芒。
只见移植后的皮瓣色泽红润,血液循环良好,手指也由术前的苍白干瘪变得饱满红润,仿佛被注入了新生的力量。这丝红润,如同破晓时分穿透云层的第一缕曙光,照亮了阿婆和家人的未来之路,承载着生命的希望与一个家庭的欢笑。
术后,阿婆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康复。3月4日,四川省骨科医院手腕科病房内,阿婆坐在病床上,笑容灿烂,右手虽仍缠着绷带,眼中却满是希望之光。家属们手捧锦旗,献上洁白的哈达,围在医生们身旁。
四川省骨科医院手腕科主任杨顺说道:“严重的肢体损伤,对患者身体、心理都会造成极大伤害,医生必须通盘考虑成活、功能、住院费用、康复、社会心理等问题,医患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预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