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开学后,我被分配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实习半年,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华西医院的麻醉科在全国首屈一指,但我的成绩并不理想,理论知识也不够扎实,我很担心自己在实习时会捅娄子。
一些小小的变化
初来乍到的我谁也不认识,什么都不会做,对手术室的一切都感到既陌生又好奇。
实习第一天,二线老师和师姐仔细地为我讲解麻醉机的使用方法,告诉我每一个按钮、旋钮和屏幕上显示的参数表示什么,监护仪该怎么设置参数……一个上午的时间,我就像在听天书。
下午,二线老师和师姐让我给患者插气管导管。考虑到我从来没有插过管,老师就让我使用可视喉镜。但即使在患者声门暴露很好的情况下,我依然没有成功。后来,在师姐的帮助下,我终于插进了人生中的第一根气管导管。
三个月后,我开始管理一间手术室,询问患者、汇报病史、插管、穿动脉……所有的事情都由我独自完成,有时候甚至忙到连吃饭都顾不上。有时候我也会纠结:每天都这么累,我到底能坚持多久?但后来,我在患者身上找到了答案。
不仅要解除疾患
我的第一位患者来自骨科,需要做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我走进病房,看见她一个人躺在病床上,便向她作自我介绍并询问她的病史,但她却一言不发。直到我问她是否需要术后的镇痛泵时,她才问我:“是不是需要自费?”当我回答“需要自费”时,她的眉间浮现出一丝忧虑。她告诉我,她的孩子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这次住院已经花了他们很多钱,她心里很愧疚,甚至都不想再做手术了。
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刚才她为什么对我那么冷淡——也许她精神上的痛苦更甚于身体上的疼痛。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明白,医生不仅要帮助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疾患,还要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多替他们考虑,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多想一点,多做一点
我的第二位患者被高空坠落的重物砸中了脑袋,脊椎受损,导致失语。这让他的术前麻醉访视进行得很艰难。
正当我一筹莫展时,我突然想起网上一张很火的图片:北京协和医院收治了一位听障患者,一位麻醉医生专门为他手绘了一张手术麻醉流程图,上面清楚地展示了术中的每一个步骤,患者看到后顿感安心。
我立刻在网上找到了这张图,依照图示为他讲解第二天的术前诱导,以及术后苏醒需要注意和配合的地方。我讲完后,他努力地向我表示自己听明白了。有了前期的充分准备,第二天的麻醉诱导以及苏醒拔管都进行得非常顺利。从这件事中,我发现,医生多想一点、多做一点,真的可以帮助患者远离病痛。
如今,我已经从实习生变成了一名住院医师。刚来华西医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么累,你为什么还要留下来?”记得跟随麻醉科的老教授上门诊时,教授问我实习期结束后的去向。我说自己可能会留下来参加住培,老教授点了点头对我说:“年轻人就应该在能吃苦的年纪,使劲为自己的未来拼一把。要是现在怕吃苦,觉得在华西工作累,那以后怎么过好生活?在哪里又不累呢?”
春雨过后的太阳分外明媚,我们在这里流下的眼泪与汗水,必将化作累累硕果。我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看到彩虹。 (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