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室中,部分患者因意识障碍、呼吸功能或吞咽咳嗽能力的损害,无法自主顺畅呼吸。此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经皮气管切开术。然而,提到气管切开,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常常会充满恐惧和焦虑。例如,张女士的丈夫王先生因脑出血被送入ICU,由于呼吸功能障碍,经过数天的气管插管后,医生建议进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张女士对气管切开术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担心手术会给丈夫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影响外观与恢复,甚至不理解为什么已经气管插管了,还需要再做气管切开。类似的疑虑在患者家属中非常普遍,“为什么要做气管切开?切开后会不会很痛?是不是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这些疑问和担忧常常让家属在面对治疗选择时感到茫然。为了帮助患者及家属更理性地作出决策,本文将介绍经皮气管切开术的相关知识,说明该手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经皮气管切开术概述
气管切开术通过切开气管并插入气管套管,解除由呼吸困难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引起的呼吸问题,通常用于长期依赖呼吸机的患者。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相比,经皮气管切开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感染风险低,是长期气道支持患者的有效治疗选择。
经皮气管切开术适应人群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理解这项手术的适应群体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候更好地理解医生的治疗方案,及时作出有利于患者的决定。通常,气管切开术适用于以下几类患者:
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如急性肺部疾病或外伤导致无法自主呼吸,依赖机械通气。
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如肌无力、脑卒中、渐冻症等导致呼吸肌无力。
急性呼吸道阻塞患者:如颈部肿瘤、喉部水肿等引起气道阻塞。
需要长期呼吸支持的患者:长期插管可能对气道造成持续压力,引发声带损伤和喉部狭窄,增加感染风险。而气管切开术则通过较大且固定的套管,显著减轻不适,便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减少并发症;气管切开术还有利于逐步减少机械通气的依赖,有助于早期语言和吞咽功能的恢复。以王先生为例,他因脑出血导致呼吸功能障碍接受气管插管,经过评估后因长期需要机械通气且面临插管相关风险,医生建议行气管切开术。术后,他的呼吸功能逐渐改善,及时转出了ICU进行康复治疗,改善了他的预后。
不过,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经皮气管切开术。若气管切开部位存在感染、恶性肿瘤,或者解剖标志难以辨认的情况时,通常不建议手术。此外,患者有甲状腺增生、出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时,也需要综合评估风险和获益。
经皮气管切开术过程
经皮气管切开术通常在床边进行,操作简单且创伤小。首先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然后通过触诊或超声定位气管并标记切开部位。接着,医生使用穿刺针准确刺入气管,并通过扩张器逐步扩大切口,最后插入气管套管并固定。整个手术过程通常在15~30分钟内完成,创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较快。
术后安全性与并发症
虽然经皮气管切开术创伤小、恢复快,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例如,穿刺不准确、感染、出血等。然而,规范操作和细致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这些风险。
术后护理措施
术后护理对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患者可能需要继续佩戴气管切开套管,因此家属在术后需配合医护人员做好以下工作:
保持切口清洁:家属需要帮助患者保持切口清洁,避免感染。家属要向医护人员学习如何更换敷料及切口的清洁消毒。
定期吸痰:由于切开后的气管需要依赖外部吸痰设备来清除分泌物,家属需要掌握如何使用吸痰器吸痰,以保持气道畅通。
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家属应时刻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观察是否有呼吸困难、切口出血、伤口感染或其他异常表现,发现异常立即联系医护人员,确保及时处理。
妥善固定气管套管:为防止脱出,妥善固定气管套管,并定期检查系带松紧,保持可伸进一指。术后第一周尤为重要。如需更换系带,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意义
术后,患者的呼吸状况通常会显著改善。经皮气管切开术不仅不会对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许多患者能够恢复与家人及外界的交流,甚至逐步减少对机械通气的依赖,最终脱离气管切开套管。对于长期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这项手术是恢复正常生活的重要步骤。
经皮气管切开术为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提供了“生命通路”,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能够帮助患者度过危急时刻。通过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术后恢复能够大大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患者与家属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这一治疗选择,减轻恐惧与焦虑,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共同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重症监护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