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一到,许多孩子就变成了“手机控”:刷视频、打游戏,有些甚至写作业都离不开手机。不少家长可能会觉得,放假了让孩子“放松”一下无伤大雅,但你知道吗?长期如此不加以限制,很可能会让孩子陷入一种大脑迟钝的状态,导致精神懒散、专注力下降,甚至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更倾向于选择
短平快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当下的大脑迟钝主要由于过度消费琐碎或低质量内容(尤其是互联网内容)而导致精神或智力状态出现恶化。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便利和快捷,只需一部手机,就可发布、获取信息。然而,极度便利也带来了信息质量、真假难以把控的难题。当这些信息铺天盖地涌来时,我们的大脑很容易被空洞、毫无营养价值的“快餐式”信息占据。
在忙碌的学习、工作之余,比起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很多人会更倾向于选择短平快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那么,市场也会相应调整,生产更多低质量的内容,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当下,诸如“短视频刷多了,注意力越来越差”“离开网络热梗,我好像不会说话了”等担忧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大脑迟钝蔓延在青少年身上的影响更为显著。青少年正处于大脑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大脑塑形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他们利用互联网过度消费那些快速变化的潮流、热点和浅薄内容,不仅削弱了进行深度思考的专注能力,还会损害记忆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这些缺失,会对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无节制数字消费模式
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健康
无节制的数字消费模式也对青少年的情绪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增加了他们患上抑郁和焦虑的风险,破坏了心理健康的平衡。此外,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还扰乱了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影响了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从而对他们的整体福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青少年心理状况堪忧的时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于今年春天出版了一本名为《焦虑的一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的书。书中写道,1980年代以前,童年是游乐场里的冒险和友谊,是大自然里的奔跑和探索,但在社交媒体时代,他们的天性被一步步磨灭,变成了躲在被窝里盯着屏幕的一代。乔纳森·海特称,在美国,截至2020年的一项调研显示,12~17岁的青少年过去至少经历过一次重度抑郁发作的比例,女性在过去十年增加了145 ,男孩整体水平更低,但增速更快,达到161 。另一项研究则显示,截至2020年,自杀比例女孩上涨了167 ,男孩增加了91 ;自残比例女孩增幅188 ,男孩增幅48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北欧国家。去年11月底,澳大利亚政府通过一项法律,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
完全隔绝手机不现实
先控制接触低质量内容的时长
遏制大脑迟钝的蔓延是时候被提上日程了。
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中国未成年人上网比例全球居首,且中国网络应用场景多,也为青少年使用各种社交媒体提供了机会。
二是在中国存在大量流动儿童的大背景下,手机和游戏已经成了很多相对落后的县乡地区的孩子们的第一陪护者。
但相比西方国家,中国对青少年互联网的管理应该算是比较早也相对严格的,比如:
规定网络平台企业不能为不满16岁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服务;平台需要提供未成年人模式,分龄推荐内容、隐藏未成年人地理位置;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以及“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等。
然而,完全隔绝手机并不现实,因此,最先要做到的是控制青少年接触低质量内容的时长,推动他们有意识地多接触有价值、有启发性的内容,避免长期处于仅接收信息但不处理、输出信息的状态。
建立良好家庭环境
提供更多社交机会和情感支持
为了减少这种负面影响,建议家长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合理安排使用时间是关键。设定时间限制,避免他们长时间沉迷于屏幕。
其次,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平台也非常重要。关注那些能够提供积极信息和有益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那些能够促进社交互动和情感交流的群组,而不是仅仅浏览和点赞。
最后,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也是改善大脑健康的有效方法。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阅读书籍、学习新技能等活动,可以转移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家长应当积极参与青少年的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使用管理。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使用习惯,同时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情感支持。
人生不能被海量而无用的碎片化信息淹没,引导青少年学会选择一直都是一门重要的人生课程。更多的课余时间,应该是在户外运动、玩耍,或者选择沉下心读一本书,进行一些深度思考。大脑迟钝,不应被时代科技的发展强加在他们身上,筛选网络上好的、需要的内容,不过度投身于琐碎的内容中,教会这些开创未来的生力军将人生建立在信息碎片之上吧。(本版文字综合自红网、界面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