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1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为啥我们的发缝越来越宽了
□唐教清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调侃不敢照镜子,因为害怕看到头顶的“东非大裂谷”。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裂开的发缝”,担心自己会越来越秃,又焦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那么,发缝变宽到底是怎么回事?头发还能长回来让“东非大裂谷”变成“林间小径”吗?

       怎么判断发缝是不是变宽了

       发缝变宽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觉得“头顶秃了”才是,有些人头发间稍微有点缝就很焦虑,觉得自己离秃不远了。其实判断自己发缝是否变宽,可以从以下3个思路来考虑——

       翻出以前的头发照片:选择相同的头发暴露姿势,对比以前和现在的发缝宽度。

       如果是女性,可以回忆下:看自己以前的马尾辫和现在的马尾辫的粗细变化大不大。

       看有没有伴随其他更客观的、也提示脱发的指标:比如每天脱发的数量异常、发际线明显上移、头发明显变细/变软、短的毛发越来越多。

       那么,每天掉多少根头发算异常?答案是100根以内算正常,有的观点认为150根以内也算正常。所以,如果每天脱发数量远超100或者150根的话,就算脱落太多了。计算每天掉发的数量,有一个技巧:连续1周尽量收集起所有掉落的头发,包括洗脸盆里的、地漏旁的、枕头边的、衣领上的,然后计算总数,并除以7,就可以得出每天掉发的均值。

       发缝变宽可能是你老了

       很多人担心发缝变宽是自己身体出问题了,其实,多数情况下,年龄变大才是发缝变宽的主要原因,当然这也是一个扎心的真相。头发是从毛囊长出来的,毛囊和身体其他的组织器官都一样,会有老化的表现。这就好比年龄大了之后,运动能力会下降,脸上会有皱纹,胶原蛋白会流失。毛囊老化的表现,就是头发长势不如青壮年。这有多个体现,一个是头发的量会有所下降,头发变得稀疏;另一个是头发的质量也下降,比如韧性不如以前,结构不够紧密,还有就是黑色素会减少,白头发开始多起来。因此,年龄大了之后,发缝变宽,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好比土地的肥力不好,长出来的庄稼越来越差。那么,年龄的这种影响,在什么阶段开始表现出来呢?研究显示,我们头发最为茂盛的年龄段大概是30~35岁之间,在此之前发量都比较稳定。遗憾的是,过了这岁数之后,头发就慢慢地变细、长得慢、光泽度下降、弹性下降。只不过,这下降的趋势有个体差异,有的人快,有的人慢。另外,最开始的变化有时候察觉不到,大概到40多岁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意识到头发真的少了,发缝肉眼可见的更宽了。

       发缝变宽能自愈吗

       上面提到,发缝变宽可能是年龄到了,但令人头疼的是,不少年轻人也面临着发缝越来越宽的问题,可见,除了年龄,发缝变宽还有别的原因,其中休止期脱发就是诱因之一。休止期脱发听上去可能让人觉得陌生,其实很普遍。简单理解,就是身体遇到一些临时的问题,导致了头发正常生长的节奏中断。医学上的解释就是,过多的头发从生长期进入了休止期,进而出现脱落。休止期脱发的特点是整个头皮都有头发脱落,发缝短期内会变得更宽。如果病因消除了,未来脱发会不治而愈。展开来说,下面的这些因素都可以引起休止期脱发:

       生孩子:好多初为人母的女性,会有产后脱发,这就是很典型的一种休止期脱发。好在,大多数在9~12个月内会恢复正常。

       节食:吃得不好,毛囊的正常活性也会受到影响。不少过度节食的减肥人士,容易在2~3个月后表现出这种副作用——休止期脱发。类似的,如果有贫血,也很容易伴随休止期脱发。要改善这种情况,要做的就是均衡饮食,纠正营养缺乏。

       生大病:发高烧、重感冒、经历大手术后,过段时间就可能会有休止期脱发。

       压力大:情绪应激对毛囊和头发也会有间接的影响,有时候学业压力大、“996”工作,就会出现这种脱发。

       有一种发缝变宽要重视

      《中国人雄激素性脱发诊疗指南》数据显示,我国有21.3 的男性以及6.0 的女性患有雄激素性脱发,可见比例不低。

       这种脱发的表现之一,就是发缝变宽。不过,要诊断雄激素性脱发,还不能只看发缝,并且男性和女性表现各有特点。

       雄激素性脱发对健康没有什么影响,也不用常规检查激素水平。但如果觉得脱发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对此很困扰,那么可以考虑及时去正规就医,规范治疗。如果是男性,经典的治疗方案是外用米诺地尔和口服非那雄胺;如果是女性,经典的治疗方案是外用米诺地尔。不过具体到个人,可能会给予更有针对性、更个体化的治疗,比如有的人会做植发手术,有的人如果药物治疗难度过大,可能会建议放弃用药,改为用假发……所以具体来看,建议先前往医院就诊,专业医生诊断后会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据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