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2年06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品味荥经“AB”面
本报记者 陈丽娜

日前,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2022年年会暨2021年度四川省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奖评选会及“记者践四力·全媒看荥经”四川省全媒体采风活动在雅安市荥经县举行,全省40家媒体100多名副刊编辑、记者走进荥经,探寻千年古城的秘密。

“哒!哒!哒!”将一碗面粉掺入水、搓成条,双手将其提起用力挞下,随着面条与案板接触时“哒”的一声响,面条变得更细、更长。


挞好的面放入沸水中煮熟捞出,盛在一分为二的碗里,一边舀一勺鲜香的三鲜汤,另一边配上红油牛肉臊子,一碗“挞挞鸳鸯面”就可以上桌啦。


采风当天早晨,记者在荥经县城的街边小店里,初次尝到鸳鸯挞挞面。一口红汤,唤醒了沉睡的味蕾;一口清汤,激发了心底的好奇。


荥经这座城市,是否也如鸳鸯面一样,具有“AB”两面呢?

古韵·新颜

A面:人文底蕴“古”


“千年古城严道遗址、千年古道茶马古道、千年古刹云峰寺……”


“古韵”是荥经的第一层面纱。


4500年前,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与蜀山氏结婚诞下颛顼帝。《山海经》记载:“流沙以东,青水以西,为若水也。”地处流沙河以东、青衣江以西、瓦屋山以北的荥经,正是若水所在地。“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在若水山川河流间徜徉,磨砺心性,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公元前312年,辅佐三代君王、为秦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治世奇才樗里疾在严道封爵,置严道县,隶于蜀郡,治所为今距荥经县城1.5公里的六合乡古城村。自此,荥经有了记录在史册中的第一个名字:严道。


荥经县博物馆里,虚拟动态影像重现了一个场景:险峻的山岭之间,绵延着一条神秘的古道,成群结队的马帮和背夫驮着茶盐米粮,踩着清脆悠扬的赶马调不断远去……


这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古道之一:茶马古道,它与“南方丝绸之路”在荥经交会,从雅安出发的茶马古道,其干线从荥经横穿而过,向西一直进入西藏。


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和背夫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串起了藏汉民族文化商贸交往交融、血浓于水的珍贵历史。


如果说,茶马古道为荥经的古韵赋予了顽强和坚韧,那云峰寺则是无争的“禅意”。


在荥经县青龙乡柏香村,“始建于唐,赐额于宋,兵毁于元,重建于明,续修于清……”历经千年沧桑巨变的云峰寺“隐居”在如盖的古树中,佛塔高耸、云雾缭绕之间,世人很难再透过它看到那段兴衰成败的过往,只有门前的桢楠古木见证了它的辗转变迁。


云峰寺前的古树林,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古桢楠园林,其中两株有1700年树龄,被誉为“中国桢楠王”。


1700年前,是谁种下了绿苗?1700年间,谁又为它殷勤灌溉,让它历经千年,挺拔依然?


斯人已故,往事无从考证。但1700年后,我们穿行在最美桢楠林中,聆听着缈缈梵音,依然为其荣枯不朽、生生不息的精神而赞叹。

B面:现代产业“新”


墙壁、步道上,公园里,花丛中,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扎堆“卖萌”:打麻将、喝茶、惬意玩耍……姿态各异,惹人怜爱。


这是坐落在大相岭古道中的一个小村落——荥经龙苍沟发展村。


行走其中,随处可见熊猫元素。


《山海经》记载:“在汉嘉严道,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驳。”其中,九折坂就是大相岭南面的山道,貊则是熊猫的古称。几千年前,发展村的村民们就与大熊猫比邻而居。


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开始疯狂开采矿藏,无法忍受烟熏火燎的大熊猫远离村庄、遁入深山。


2003年,“大相岭自然保护区”成立。随后,煤矿陆续关停,小村渐渐恢复了碧水蓝天,村民们又在林间看到了大熊猫的身影,当初许多采矿的村民,也成了大相岭的护林员。


2020年,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和“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基地”落户于此,发展村围绕熊猫元素进行了文创开发,改造了旧房、拓宽了道路、完善了公共设施,把村庄逐步打造成了“熊猫民宿村”。


“65家民宿示范户、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全村农民人均收入翻两番。”发展村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村民们与熊猫的故事在不断延续。


在荥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线查看图纸有效降低用纸成本,国内第一条双循环流水线助力节能降碳……”坐落于荥经的成都天投集团,打造出了一条绿色材料运用、绿色施工技术推广、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产业链。


作为曾经的“石材王国”,荥经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然而,以往开山炸石的粗犷开采模式虽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却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如此“靠山吃山”怎可取?对此,荥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以新型建材为主导的工业产业。


如今,产业转型成效已显现:新型建材“一区三园”基本建成,累计入驻企业61家、总产值达81亿元。

清凉·火热

A面:清风雅雨“凉”


行至绿水青山处,“触摸”荥经,便能感受到:荥经的温度,是清凉的。


荥经的清凉与“绿色”有关。神秘的胡焕庸线、神秘的北纬30°线以及华西雨屏线在这里交会。“境内植被茂密、溪瀑纵横,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汇聚在一起,赋予了荥经独有的清凉:年均气温仅15.4℃。


早在80多年前,齐白石先生给荥经人篆刻了一枚印章,“家在清风雅雨间”便是对荥经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的高度概括。


现在荥经也以“清风雅雨”为名,在桌山打造了一座特色小镇。


桌山,《瓦屋山纪行》誉之为“一艘漂浮在云雾之上的巨大方舟”,是川西度假旅居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天不用扇子,晚上不离被子”这句老话是对桌山“天然空调”的完美写照。


漫步清风雅雨康养小镇,沿着黑石公园小径缓缓步入花海深处,花团锦簇的绣球、神秘优雅的百子莲,交织成一幅层次分明的缤纷画卷。漫山的杉树林,构建出天然的防蚊屏障,1200米的平均海拔,使得空气凉爽而不潮湿。


每年夏天,这里都会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度假,荥经也成为川西避暑纳凉的超级符号。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国家级原始森林公园如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在荥经,它便是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其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5%。


随着平缓的山路和逐渐降低的温度,龙苍沟叠翠溪景区映入眼帘。植被郁郁葱葱,人行栈道沿溪水而建,脚下是潺潺流水,头顶是参天古木,行走其间,凉风习习。


狭窄的单行栈道把游人“压缩”成一条直线,森林变得宽畅起来。


这时记者停下脚步,深深吸一口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整个身体都变得灵动起来,“到荥经,森呼吸”,诚不欺人。

B面:千年黑砂“热”


“开窑!”随着一声响亮的呐喊,在黑纱活态馆里,只见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荥经砂器”代表性传承人曾庆红将窑盖用力拉起,熊熊火苗蹿出地坑,烧得红通通的砂罐整齐排列,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如此近距离见证黑砂的开窑时刻,看着火焰肆意舞动,记者的心也随之猛烈跳动:这黑乎乎的砂器,火了2000年。


《荥经县志》记载:“荥经六合乡古城村多黏土,砂器生产历史悠久。”


上天赐予了荥经丰富的白善泥和煤资源,这种饱含丰富铁、铜元素的泥土,经过与炭粉的掺合,拉胚成型后,被投进土坑里,在高达1300摄氏度的烈火淬炼中,土与火完美交融,孕育出独特的砂器。


早在战国时期,荥经黑砂已经“火”得发烫,盛饭的碗、熬汤的锅、栽花种草的钵钵盆盆,顺着丝绸之路南来北往,销往各地。


20世纪90年代,兰花市场火热,荥经的黑砂兰花盆也跟着“大火”,100多户,一半以上开窑。古城的窑火照亮半个中国,那时荥经人的日子,也是红红火火。


2008年,“荥经砂器”烧制技艺正式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四川具有标志性的手工艺品品牌,这无疑给1300度高温的荥窑又添了一把火。


此后,荥经砂器开始打破种类较少,式样单一的局面,不再局限于药罐、蜂窝煤炉、砂锅等产品,转向“工艺品”制作。


“荥经黑砂”再次腾飞。


“2019年黑砂产业实现产值2亿元;集观光休闲、康养度假、黑砂产销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黑砂小镇呼之欲出;参展第42届世博会之后,荥窑艺术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荥窑里的这一把火,定会越来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