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4年12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冬季保护心血管 可以适当“赖床”

       近期活跃的冷空气使得之前略微拖后的入冬进程基本赶上了常年进度。

       预计12月19日至21日,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下降4℃至6℃,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高气温会降至10℃以下,最低气温也只有0℃上下。

       天气越来越冷,许多人开始“起床困难”。其实,“天冷想赖床”并不是懒惰,而是人类祖先留下的保命本领,因为有种疾病“很要命”。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经达到3.3亿。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 。

       冬季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是身体为了抵抗低温带来的“副作用”。在较低的气温下,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心率增快,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且波动增大。

       研究发现,室外温度每降低10℃,收缩压/舒张压升高6.9/2.9mmHg。最高气温低于-6℃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增加1倍以上,且温度波动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增加的关键因素。气温降到0℃时,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平均气温15℃时的1.43倍。

       此外,气温降低,人们对饮食热量需求高,易进食高脂肪食物,天气寒冷不愿意出门缺乏运动,都会导致代谢减慢,胆固醇、血糖升高,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与此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会受寒冷的刺激而出现,感冒、甲流、肺炎等是心力衰竭发作最常见的诱因。

       那么,寒冷冬季怎么保护心血管?或许可以从“赖床”开始。

       人在睡眠状态下,心跳和血流速度都变慢,临近清晨时血压会升高。当人体经过七八个小时的睡眠,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在松弛状态,心脏和血管处于维持机体最小负荷的状态。立即起床活动,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特别是心血管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骤然“开机”来不及缓冲,往往容易引起心血管的“磨损”。比较科学的办法是:床上躺30秒,起来坐30秒,床边等30秒再下床。

       晨练虽健康,但不要太早。冬季晨练不宜太早,在寒冷环境中剧烈运动会加重心脏负担,出现供氧不足、心脏缺血等情况,甚至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而且早上的血压普遍较高,高血压患者不宜过早晨练。建议在上午10点后或傍晚进行锻炼,遵循“适度、不累、坚持”的原则。

       冬天到家,别马上洗热水澡。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到家马上洗热水澡易引起头部及全身皮肤血管骤然扩张,当大量血液集中到皮肤表面,就可能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急剧缺血,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所以,冬天回家别急着洗澡,等身体暖和一点再去。

       此外,本就高血压的人一定要规律复诊、遵医嘱服药;尽量让家里温度保持在18℃以上,感觉冷千万别硬扛。 (综合健康中国、科普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