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2年06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位青年
驰援广安邻水助力抗疫
贺羽 本报记者 方继莲

5月24日傍晚,前往广安邻水支援的核酸采样队员平安返回德阳。在这支207人的抗疫支援队伍中,有20名来自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


 艰辛
最多一次爬了6栋七层楼


5月19日凌晨,根据省卫健委的统一安排,医护人员披星戴月,前往广安邻水驰援疫情防控一线。随后的几天,这支来自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采样队伍日均采样近千人。


袁媛和陆英不是第一次支援抗疫一线了,凭借之前的经验,她们肩负起了管理这支队伍的责任。在支援期间,她们和队友每天需要在5点之前起床,清点防疫物资、核对采样名单、做好个人消毒……用1个小时的时间从驻地赶到封控区,开始一天的核酸采样工作。为提高核酸采样效率,方便院感监督,队员们3人一组,明确分工,一人负责样本采集,一人负责扫码登记,一人负责整队的消毒防护和标本转运。“第一天我们3:30就起床了,4:30从驻地出发,等到真正吃上午饭,已经快下午4点了。”袁媛说。


封控区位于邻水县老城区,地形复杂,住房分布凌乱,多数小区没有电梯。队员们就背着箱子,一层又一层,挨家挨户地敲门。时值初夏,炎热的天气和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反复湿透了洗手衣。为了不浪费紧缺的防护服,很多人早饭都不敢多吃。“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会先走到顶楼,再挨家挨户敲门。”采样队员向兴说,“最多的一次,我记得我和队友背着箱子,爬了6栋七层楼。”


 温暖
居民用便笺写下暖心话语


据了解,这次前往支援的20名队员中,大多数都是“90后”,很多人是第一次支援抗疫一线。对他们来说,这场没有硝烟和号角的战争,严肃紧张中多了几分温情。“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楼道里一张张黑白相间的封条,”向兴说,“这些封条隔离了人与人的距离,但隔离不了爱。居民们每天都会被敲门声惊醒,却还是连连道谢。”黑白封条旁边,贴上了居民们写下的一张张便笺,一句句暖心的话语抵消了队员们一次次奔波的疲惫。“每次敲门采样的时候,看到那些话,看到大家见到我们时一脸的感激与高兴,不停地道谢,不停地说你们辛苦了,突然就觉得爬再高的楼都不会累。”核酸采样队员刘颖说。


5月23日,广安市发布通报,宣布实现社会面清零。陆英说,“这次支援一线虽然条件艰苦,面临物资紧张之类的问题,但是大家都尽力克服困难,没有一个人放弃。如果需要我们奔赴下一个战场,我们也一定会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