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4年12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精神病患者的权益谁来保护
□李逸

       近日,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硕士生走失后被找回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地通报中的“收留”二字更是引发了公众争议。12月10日,据新华社报道,公安机关已对“卜某走失被找回”事件中涉嫌犯罪问题立案侦查,并对涉案人员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

       人员失踪案件历来最能触动人心。“人贩子”余华英之所以激起公众的愤怒,是因为其行为导致了骨肉分离的悲剧。在法治与文明社会中,人员失踪不仅是需要解决的案件,更是涉及社会正义与人文关怀的重要议题。

       面对公众的关注,当地部门及时发布了通报予以回应。然而,早期通报中的“收留”二字,却令人感到疑点重重。走失13年,育有子女,真的只是简单的“收留”吗?一句“患有精神疾病”,足以成为解释13年未能回家的理由吗?这些疑问激发了公众的关注与质疑。

       随着联合调查组的正式通报,公众的疑问才得到了应有的回应。所谓的“收留者”,在明知卜某患有精神疾病的情况下仍与其发生关系并育有子女。“收留”的说法不攻自破,所谓的善举背后隐藏的是一场剥夺人身自由的恶行。

       虽然涉案人员已被采取强制措施,但此事件仍有部分疑问需要得到解释。为何在早期通报中采用了“收留”的用词?当地部门有没有及时调查卜某的真实处境,还是仅仅听取了“收留者”的一面之词?在13年间,当地的妇联组织是否了解到这一情况?既然卜某是走失人员,理应没有当地户口,那么其生下的孩子是否按照程序合法办理了户口?

       这些问题共同指向的,是13年间卜某本应有多次回家的机会。但这些可能解救卜某的机会,却一次次地被错失,直到13年后由天南海北的网友关注才让失踪的卜某被世人看到。可以说,卜某事件之所以牵动人心,也在于网友对当地部门多年失察的疑问。

       公平正义不容侵犯。无论是骨肉分离的走失之痛,还是以“收留”之名行拘禁之实的涉嫌犯罪行为,都是对公序良俗的挑战,都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侵犯,对法律的无视。卜某错失的13年已无法挽回,愿法律能为她伸张正义,愿她未来能得到幸福与善待。 (据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