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2年06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第一骨科医院修复重建科——
修复的是残肢 改写的是命运
本报记者 侯文瑾

(上接01版)

开通绿色通道    
争分夺秒
将患者送入手术室

 “周主任,送来一名患者,腕关节旋转撕脱离断伤,有点严重,您快来一下吧……”5月14日下午3点半,成都第一骨科医院急诊医学科里,接到会诊通知的修复重建科医生段蔚楠,在了解了伤者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了科主任周盟森并发去患者的伤情照片。


 被紧急送入医院的何某,今年57岁,是一名在崇州某洗衣厂工作的工人,做工时不慎将手伸入烘干机被绞伤,工友立马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报警,“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优先保命,只能做截肢处理。”当地医院告知何某,该院无法诊治如此严重的外伤,当地医生对成都第一骨科医院的修复重建技术早有耳闻,在做简单处理后,推荐何某抓紧时间转院。随着“120”急促的鸣笛声,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何某的命运是否能改写?还有待周盟森团队的表现。


 “按照医院断指断肢急诊手术绿色通道流程进行快速处置……”本该在家休息的周盟森一边在电话里向段蔚楠交代术前准备,一边驱车往医院赶。


 抢救工作争分夺秒地进行,从急诊医学科到修复重建科,患者不到1个小时便从绿色通道进入手术室。第一时间,检验中心启动紧急输血预案,麻醉手术中心也做好了急诊手术准备。“患者入院时腕关节几乎完全离断,肢体血运消失,初步诊断为腕关节旋转撕脱离断伤,合并前臂粉碎性骨折和肘关节脱位,病情十分危急,如果不及时做手术,患者手部将会有残疾的可能。”对于修复重建科来说,这样的紧急手术都是常态化工作。

体力、能力缺一不可
10余小时手术
赢得阶段性胜利

 经进一步检查发现,何某手腕的肌腱、血管和神经完全离断,手与身体的最后关联仅剩2厘米左右的表层皮肤,因为创面不是一个整齐的切面,旋转式脱离的形态让修复的难度大大增加。


 做好心理准备和手术准备后,周盟森手里的动作开始争分夺秒。“对于离断的肢体,6至8小时内是抢救的黄金期,如果长时间失去血运,可能会造成坏死或严重的细菌感染,如此一来,强行再植则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考虑到断肢再植的手术特性,为保证再植成活率,周盟森先就地取材,选了粗细适宜的输液管代替血管,给断手续上临时的“生命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对何某前臂的骨折进行了内固定和肘关节脱位的复位,1个小时后,挑战才正式开始。


 仔细评估了何某断手部位后,按照常规处理方式,直接对其进行血管和神经吻合也不是不可以,但周盟森另有担忧,“他才57岁,是家里的顶梁柱,胳膊短一截,功能也会大打折扣,工作也会受到影响。”想到这里,周盟森当即决定为何某接血管,哪怕难度再大,也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


 周盟森从何某的腿上取下总长度约40cm的血管,“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再植的存活率,避免二次手术,我们为断手多做了一套‘系统’。”周盟森在放大10倍的显微镜下精雕细琢数个小时,完成了2根动脉血管、5根静脉血管和2根神经的重建。凌晨2点,随着止血带的放松,何某离断发白的手掌瞬间有了血色。这场手术历时10余个小时,赢得了阶段性胜利,待恢复一段时间后,周盟森团队还会为何某进行植皮手术,改善外观。

克服术后关      
护理团队全方位护航

 “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这句真理在外科领域更是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验证。护士长李云慧说:“医生团队的手术做得很好,技术很高,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是压力更是动力。”在专科医院做专科护士,有着10余年临床护理经验的李云慧带领护理团队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


 “我们科室的患者年龄段跨度很广,病情也复杂,幼儿意外断指、工伤意外断肢,甚至糖尿病足修复都会接触到,而且住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很长,不少患者还需要多次手术,护理时间也比一般的手术护理时间长。”面对专科的特殊性,李云慧与护理团队对患者的照护可谓是又精又细。细,贯穿于住院患者护理的始末;精,着力于符合患者的病情特性。


 经历再植手术的患者,术后的前7天都是公认的危险期,而前3天则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最终效果。“结束手术后的前3天,每半个小时就要对患者的手术部位仔细查看,因为重建的血管和神经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其间可能造成栓塞或其他并发症,我们要将情况及时反映给医生。”李云慧和护理团队所要面对的关键还有对患者心理上的护理,“科室接收的患者很大一部分是抱着极大的焦虑来此,他们对残肢复原这件事,绝望夹杂着期望的复杂心理,我们都捕捉得到,因此我们会在患者比较长的住院时间内,循序渐进地帮助和开导他们,让他们坦然面对受伤,积极治疗。”在李云慧的手机里,存储了大量患者术前术后的照片,以便随时给焦虑和绝望的患者讲述成功案例,不断点燃他们内心的希望之火。


 去年7月,2岁的芊芊(化名)在家中院子里玩耍时,左手五指被身旁意外掉落的角钢齐齐压断,被送至修复重建科进行手术,手术成功后住院长达30多天。“李妈妈,要抱……”这是每次芊芊见到李云慧时的呼唤,“不止芊芊,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叫她。虽然修复重建科的患者是住院时间最久的,也是情况相对复杂的,但他们收到的只有患者送上的锦旗和表扬,没有收到过任何投诉。”护理部副主任黄智琼说。

初心坚定        
为造福更多患者前行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学科领航人,能成功地帮患者及其家庭一次次重拾生活的希望,只因周盟森始终坚守医者仁心,永葆党员本色,坚定自己在显微外科这一骨科亚专业上的初心,把责任担在肩上、放在心间。“可以靠我所学的技术来帮助这些可能面临残疾和绝望的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是一件比其他成就更值得我高兴的事情,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生的初心与使命。”今年40出头的周盟森已经在这一亚专业上走了整整20年。


 2002年,周盟森毕业后发现,攻显微外科专业的医生少之又少,但这一领域的意义,却深之又深,“这类手术难度不亚于其他外科,多是四级手术,节奏和压力更是与急诊科画等号,但收入平平,我们手里修复的不只是残肢,更是患者的命运。”20年前,从埋下这个信念起,周盟森每年都会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时间,埋头于实验室,独自与显微镜做伴,以实验小鼠尾段血管、神经为材,不断练习手上的“雕花”功夫,直到达到目前的水平。


 来到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后,院党委高度重视修复重建科的发展与建设,为科室建立了解剖实验室,大力支持周盟森为科室培养更多的修复重建专业人才,“科室在断指断肢、手指再造、复杂创面修复、功能重建和先天畸形等多个学科方向不断精‘医’求精。”周盟森表示。


 医院多次邀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唐举玉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显微修复重建中心主任栗鹏程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黄富国教授等全国显微修复重建领域的知名权威专家到院交流指导。其中,湘雅医院唐举玉教授正式宣布成都第一骨科医院成为湘雅医院修复重建外科四川基地,为医院修复重建外科在未来3年内达到四川省修复重建一流水平提供支持与帮助。 (受访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