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4年12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筑巢引凤”培养儿科紧缺人才
□本报记者 冯若冰

       儿科医疗领域,一直面临着诸多独特的挑战。儿科疾病起病急、变化快,患儿表达能力受限,病情判断往往依赖医生的细致观察与丰富经验。而且,儿科患者家属易焦虑,对医生的沟通能力与亲和力要求极高。在此背景下,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重点专业基地自2020年获批全国重点专业基地建设后,便开启了独具匠心的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

       精研儿科难题,筑牢教学根基

       儿科病例病种复杂多样,对住院医师的临床经验积累要求极高。基地利用综合医院优势开展多科协作,着力解决儿科病例病种和技能操作数量不足的难题。不仅提高了疑难病症诊治水平,又为住院医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战经验。同时,精心收集整理100个临床真实案例,涵盖了从常见多发病到少见罕见病的各个领域,每个案例都详细记录了病情演变、诊断思路与治疗过程。编写的12个儿科PBL案例,则聚焦于儿科特有临床问题情境,引导住院医师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开设50学时涵盖多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并以丰富的教学资料呈现,通过形成性评价持续优化课程资源,确保教学内容始终贴合儿科临床实际需求。

       基地深知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性,积极选派师资参加国家级培训,归来后组织院内的深度交流研讨会,通过汇报、交流、实施与深入讨论,充分发挥教学小组作用,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意识与水平。在师资激励机制方面,基地从教学态度、数量、质量及管理四个维度细化和量化考核评价指标。让导师遴选、岗位聘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以及绩效工资分配与教学成效紧密挂钩,切实落地激励机制,激发师资教学热情。

       针对教学活动开展欠规范的情况,基地严格按照最新教学活动指南展开培训、学习与研讨,多轮实践并人人督导,确保教学活动规范有序,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高标准。

       特色教学活动也是基地建设的亮点。规范的教学门诊,通过预约挂号提前了解患儿病情,根据住院医师年级分层递进确定带教模式,严谨的接诊流程让住院医师在实践中成长。教学病房的设置,将查房流程等关键要素上墙,为住院医师提供直观的学习场景。精心制作的儿科专业基地教育口袋书,内容涵盖儿科常见病诊疗要点、操作规范、沟通技巧等,方便住院医师随时查阅和学习,犹如一位随身的“儿科导师”。此外,为提升首次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基地针对生源特点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反复演练考核,并借助医院专家培训班力量,助力住院医师顺利通过考试。

       创新多元策略,拓展教学维度

       在招生宣传上,基地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多途径全方位展示自身魅力。线上借助医院公众号、媒体、微信等平台,线下在医学院校校招现场、医联体基层单位以及学术会议交流等场合,大力宣传基地建设成果、优秀住院医师案例以及良好的就业前景,吸引众多学子目光。

       基地积极开展交流合作,举办省内首次儿科师资培训,牵头共建教学指导联盟,定期组织联盟内基地开展住培教学研讨并发表多篇论文。通过线上线下与不同地区的广泛互动,既汲取先进经验,又分享自身成果,引领区域住培共同发展。

       支边与委培互换模式是基地的创新之举。基地教师支边期间,支边医院推送儿科医生前来委托培养,实现双方共赢。既助力基层儿科人才成长,又缓解了基地临床工作压力,同时促进了不同地区儿科医疗水平的交流与提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基地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教学。在示教室和实训室内打造“师生风采墙”等文化展示区,用一张张照片讲述师生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住院医师的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小丑医生课堂”社会实践,让住院医师走进病房、社区、福利院等地,在志愿服务中提升共情与沟通能力。此外,基地还定期举办党团活动,培养住院医师爱党爱国爱集体的家国情怀。

       三年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果

       通过一系列举措,近三年基地建设成绩斐然。生源质量大幅提升,儿科学专业毕业住院医师占比超70 。住院医师对儿科专业的忠诚度显著提高,考研或求职均坚守儿科领域。首次执医考试通过率显著跃升,三本院校毕业生在年度业务水平测试中斩获省级第一名。毕业后,他们在二甲以上妇幼保健院、三级以上综合医院儿科岗位上表现出色,在病历书写比赛、年度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中屡获佳绩,就业单位纷纷点赞。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重点专业基地的带教师资模式,不仅为医院自身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儿科人才队伍,更为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的儿科住培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有望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儿科医疗事业,为守护儿童健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