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4年12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传递情绪价值是医生的修炼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肿瘤学规范化培训基地住院医师 张志慧

       柏拉图曾说:“要仁慈,你所遇见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艰难的仗。”这种艰难,在肿瘤患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给予患者躯体上的医疗支持和科学的建议的同时,给予患者心与心的交流,传递情绪价值,是一个医生的修炼。

       我们聊了很久

       她是一名70多岁的老奶奶,优雅、知性、彬彬有礼,是我在病房学习的第二个月初收治的患者。9个月前,她因牙龈癌在当地医院做了根治手术。手术后,当地医生建议她尽快做放疗,降低复发概率。然而,奶奶并没有按时去放疗科就诊。2个月后,肿瘤不幸复发了。作为医生,我认为像她这样一位有知识、尊重科学的人,是不应该拒绝规范的术后放疗的。拒绝治疗的背后,一定有她的苦衷。“走进患者的内心,对诊疗也是一种帮助。”这是我的上级医生、我国头颈部放疗的权威专家易俊林教授教导我的话。

     “您能告诉我为什么您当时没去做放疗吗?”在办公室安静的一隅,我轻声问。沉默了几秒钟后,她哽咽着说:“因为一直陪我治疗的老伴那段时间突然查出肿瘤,并很快去世了,我当时完全没有心思去想自己的事情。”作为一名刚刚进入临床工作的住院医师,我第一次遇到患者落泪,有些慌,一边给她递上纸巾,一边道歉说:“不好意思,老人家,我不是有意让您想起伤心事的。”

       待她情绪稳定后,我们聊了很久。她告诉我说,她曾是一名知青,和同为知青的老伴在西北相遇,现在,他们唯一的女儿在北京打拼,她和老伴接连生病花费了女儿太多的时间精力,他们感到有些愧疚。

       医之临病,胜于临敌

       科室大查房和病例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奶奶的病情非常复杂。肿瘤侵犯了皮肤、大血管,而且曾经出现过大出血。如果治疗强度不够,肿瘤的控制效果会大打折扣;而对于身体瘦弱,历经了数次化疗的她,治疗强度如果太大,治疗中的副反应又会带来新的困扰。怎样合理地“排兵布阵”让奶奶最大程度获益呢?医之临病,胜于临敌。晚期肿瘤的治疗过程,更多的时候是医生在不断地权衡,一边是不那么确定的治疗效果,另一边却是明确需要付出的代价。有时候越追求治疗的成功,代价越无法承受,最终结果也难以确定。与患者及家属多沟通,让他们放心地、有计划地去面对难题,更有助于他们渡过难关。

       我们联系了奶奶的女儿,将治疗计划、潜在风险、预期疗效及可能遇到的困难详细地告知:“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皮肤反应和黏膜反应;奶奶可能会疼痛到无法进食……可能会遭了罪、花了钱,肿瘤仍控制不住。”我一直叮嘱自己要循序渐进地交代风险,确保她能清楚地了解风险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不想她因为惧怕风险而放弃治疗,因为我知道,这可能是奶奶最后的机会了。“但是请您放心,我们会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及时做相应的处理,尽力尽责地帮她缓解病痛。”

       生老病死是无法避免的。医疗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权衡疗效与代价?面对未知的病情时,如何决定治疗进行到哪一步?这些问题恐怕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作为医生,如何为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如何在看不清前路是否光明时给予患者及家属最恰当的建议,也许是每个医生都要面对的、如千金般沉重的问题。“大夫,我们理解病情,也信任您,我们可以接受这些风险,我们签字。”老人家和女儿回复我说。

       她们的信任和配合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在易俊林教授和王静波医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们开始为奶奶制定治疗方案,采用精准放疗技术,同步进行靶向治疗,并以相应的辅助药物减轻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前2周的治疗很顺利,第3周,老人家的皮肤出现了破溃。尽管这是头颈部放疗极为常见的一过性反应,但我还是有些心疼。距离治疗完成还有4周的时间,她瘦弱的身躯,能坚持得住吗?这次治疗有太多不确定性。但如果连我们医生都放弃了,她还有什么理由坚持呢。“安慰和鼓励同样是治疗。”这也是易俊林教授教导我的。在积极治疗的同时,我每天至少三次走到床旁,每一次都鼓励奶奶:“没事,奶奶,您很棒,这是常见的反应,按时用药,过些日子就会恢复,加油!”“长征二万五千里,我们已经走了一万里了。”“今天两万里了,加油!”每次,奶奶都会微笑着点头回应,好像在说:“只要你们不放弃,我就坚持。”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在医患共同努力下,奶奶度过了急性反应期,接下来的治疗出奇顺利,放疗结束后,她的皮肤破溃愈合了,营养状况改善了,各项化验指标正常,复查结果显示,肿瘤已消除了大半。出院时,平素话不多的老奶奶,将一面锦旗双手递到易教授和我的手中,眼眶湿润着说:“你们的鼓励一直让我坚持到现在,谢谢!”

       对癌症患者来说,疾病本身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对疾病和预后的未知和不理解,仿佛迷雾笼罩,彷徨无措。但如果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的大体进程和预期,让他们对疾病真正理解了,即使带病生存,也有勇气坦然地面对生活。所以,医生和患者的沟通,对患者和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

     《内科学年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中说,患者把自己认为应该让医生知道的信息都说完,平均只需要60秒,而医生平均在患者开始说话18秒之后就打断他们,觉得患者的后续陈述对疾病治疗没有明显帮助。这看似节省的42秒,会让患者感觉失落、不满意甚至不信任。

       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医生需要不断修炼,走进患者的内心,陪伴他们用科学的方法、积极的态度打赢疾病的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