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4年12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寒潮之下儿童如何饮食?出行?居家?

       【饮食】

       日常饮食多样化:每日膳食中水、矿物质、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六种营养素应均衡搭配,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

       适当加餐补能量:两餐之间容易饿,可以适当加餐补充能量,加餐以不影响正餐为宜。

       生冷食物不可取:寒凉生冷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应激引发腹痛腹泻。

       细嚼慢咽促吸收:充分咀嚼可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有利于消化吸收。

       【出行】

       着装舒适易穿脱:运动时,穿着宽松舒适、厚薄适宜、便于穿脱的衣物。雪天户外活动时,还需给孩子穿着适脚防滑的鞋子。

       何时出门有讲究:冬季室外上午10时至下午3时相对较舒适,可在此时段带孩子外出。在雾霾或极度寒冷的天气,应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

       热身活动要充分:运动前需做好热身活动,比如转转手腕和脚腕、扭扭四肢和腰部,让身体肌肉和关节充分活动开,避免运动扭伤及拉伤。

       及时补水别忘记:在运动过程中要记得补充水分,以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为宜。

       【居家】

       每天两次开窗通风:可以选择上午9~11点、下午1~3点两个时间段,各开窗通风1次,每次30分钟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遇雾霾天气时,应减少开窗,可以借助空气净化器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室内干燥可加湿:当室温为25℃时,湿度应为50 。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时,要注意清洁和维护,坚持每天换水,定期清洗内壁。

       讲究卫生助健康: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冬季气候干燥,为保持皮肤湿润,建议适当涂抹润肤露。

       国家疾控局近日发布了《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针对不同的寒潮预警信号,请您留意以下防护措施:

       遇到寒潮蓝色预警时

       ◆做好房屋保暖检查及保暖用品储备

       ◆关注病原体感染,建议及时接种疫苗

       ◆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适时通风换气

       ◆出入温暖的室内时,注意温度的缓冲,不宜忽冷忽热

       ◆外出时注意防滑防跌倒,尽量避免在冰面行走或骑行

       ◆大风天气外出时注意高空坠物

       ◆开车出行注意驾驶安全,必要时安装防滑链

       ◆婴幼儿、老人、慢性基础性疾病人群外出时尽量选择在一天中较温暖的时段,不宜长时间外出

       遇到寒潮黄色预警时

       ◆外出活动时注意防寒保暖,尽量选择在一天中较温暖的时段

       ◆避免进行剧烈的户外体力活动

       ◆关注失温症状,若出现寒战,及时测量体温,若出现体温低于35℃、虚脱、记忆丧失、言语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温暖头部、颈部、胸部和腹股沟等,补充热饮(避免酒精及咖啡饮品)

       ◆保持通信畅通,如出现紧急情况及时寻求帮助

       ◆婴幼儿、孕妇不宜长时间外出

       ◆儿童不宜在室外停留坐卧

       ◆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人群不宜外出

       遇到寒潮橙色预警时

       ◆不宜长时间户外逗留

       ◆尽量减少户外体力活动。如确需外出,尽量选择在一天中较温暖的时段,特别注意头部和胸腹部的保暖

       ◆婴幼儿、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人群不宜外出

       ◆儿童不宜长时间外出

       ◆孕妇外出时宜有人陪伴

       遇到寒潮红色预警时

       ◆不宜长时间户外逗留。如确需外出,注意防寒保暖,尤其加强头部和胸腹部的保暖

       ◆婴幼儿、儿童、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人群不宜外出

       ◆孕妇外出时宜有人陪伴

(本版文字综合自《中国教育报》、央视网、《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