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4年12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开展股骨近端肿瘤切除+肿瘤型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
八旬老人又能下地行走了

       通过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患者陈大爷(化姓)在助行器的辅助下终于走出了病房,回到了久违的家中。

       2023年,陈大爷被确诊为前列腺癌,乐观坚强的他选择积极治疗,接受了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恢复良好,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也一天天好转。然而,顽固的肿瘤细胞还是悄悄地发生了转移。今年9月,陈大爷在做家务时突然腿脚发软,感觉左侧大腿疼痛难忍,无法动弹。家人发现倒在客厅地板上的陈大爷后,立即将他送到了就近的医院,医生诊断为:左股骨上段恶性肿瘤转移伴病理性骨折。

       病情危急 全力救治

       医生向他们解释:病理性骨折往往是由原发或继发肿瘤、骨髓炎、骨质疏松、代谢性疾病、骨发育异常疾病引起的。通过检查发现,陈大爷的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是由于肿瘤转移到股骨引发的。

       看到检查报告并听到“转移”二字,一家人慌了神,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陈大爷在病床上疼痛不止,寝食难安。如果无法及时得到救治,不仅骨折本身造成的疼痛难以忍受,而且长期卧床极易造成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陈大爷除了前列腺癌外,还患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及肾性贫血等多种并发症,首诊医院建议其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在辗转多家医院后,陈大爷的儿子联系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曾勇。

       此时,卧床多日的陈大爷已经发生了褥疮,曾勇在了解到陈大爷的病情后表示:患者病情严重,如果继续长期卧床,不仅生活质量低,甚至存在生命危险。但是,只要还有救治的希望,骨科的专业团队将尽最大的努力。

       转入骨科后,曾勇组织科室关节外科专家对陈大爷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并针对他的身体状况安排了相关检查,经充分评估、讨论后,决定由骨科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为陈大爷进行治疗。

       综合评估 另辟蹊径

       考虑到患者骨折类型相对特殊,如果进行常规的内固定(“钢板”或“钢针”)手术,无法对转移的肿瘤段进行切除,术后患者仍需长期卧床静养,无法下地,生活质量低、预后差,容易发生卧床并发症,而且由于肿瘤已转移至股骨近端,内固定手术后骨折断端不易愈合,内固定装置极易发生断裂。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股骨近端肿瘤切除+肿瘤型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

       与传统髋关节置换术不同,肿瘤切除后存在大段骨缺损,常规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无法满足手术需求,此类型的假体由于在国家集采范围以外,因此审批相对严格。

       在了解到患者病情后,院领导班子指示全力解决问题,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提供手术所需的肿瘤型人工髋关节假体。设备科工作人员与供应商全力配合,短时间内备齐了手术所需的人工关节及配套的安装工具。

       多学科会诊 迎来希望

       10月8日,医务部主持骨外科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围绕陈大爷的病情讨论围手术期的管理和手术方案,麻醉科、康复医学科、泌尿外科、肿瘤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专家一同为陈大爷完善了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案,骨科护士长李丹丹组织护理团队精干力量,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术后康复提供保障。

       最终,陈大爷迎来了曙光。10月9日,医疗团队顺利完成手术。为保证患者术后安全,陈大爷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1天后转回了骨外科病房。手术后3天,陈大爷恢复良好,在专业的康复医师带领下,他已经能双手拄助行器下地行走,虽然步态蹒跚,但能下床迈出双腿。乐观的陈大爷打趣地说:“快80岁的人了,又要像3岁小孩子一样重新学习走路。”说这句话时,他的脸上带着笑容。

       人工股骨头置换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出现为老年人髋部骨折带来了福音。相较于传统的保守治疗及内固定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以早期下床负重站立及行走,大大缩短了卧床时间,减少了卧床并发症的发生。这项技术目前已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及广泛使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汪华清 刘宸 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