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2年05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党建引领三融合四促进” 助推区域整体医疗水平提升
文/新都区委组织部 图/新都区卫健局

在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下简称医共体)试点建设中,成都市新都区为加强党对医共体建设工作的引领作用,将医改融入党建,树立“党建+健康”理念,强化党建引领促业务发展,推动医共体建设成员单位党的组织、制度、内涵建设。新都区卫健局党委以医共体试点建设为契机,创新探索了“党建引领三融合四促进”工作机制,着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党建引领推动医共体建设


依托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牵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参与的3个医共体,设立医共体综合党委,医共体综合党委书记由医共体牵头单位党委书记兼任,设置副书记1~2名,吸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党委委员。坚持公办带民办,发挥医共体综合党委统筹指导片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党建工作的作用,吸纳5家“两新”党组织融入医共体党建体系,推动“公”“民”互动、“公”“民”联动,建立公办医疗机构党组织与民办医疗机构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确立医共体党建组织架构,充分发挥牵头医院党委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各成员单位党组织实施双重领导,即接受属地党组织和医共体党委领导,通过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化整为零,形成合力,以双向考评机制促进系统集成。


三融合 加强组织管理


坚持党建引领,推行工作融合、活动融合、服务融合3个融合,提升组织力。


推进工作融合:一是建立分工协作制度。按照精简高效、分工明确、高度协作的原则,医共体综合党委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中心工作统筹谋划。制定医共体协议,明确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医共体内疾病防治指南,制定成员单位慢性病统一用药目录,建立双向转诊标准与程序,成员单位内双向转诊更为流畅。二是建立医共体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以医共体综合党委为主导,建立医共体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吸收各基层医疗机构党组织负责人和民办医疗机构党组织党员代表为成员,同步建立意见收集、组织实施、指导推动、反馈评价等运行制度,定期会研医共体基层党建工作、医共体建设等工作,共商发展、共解难题,助推片区医共体单位党建业务互促共进、同频共振。党建联席会由综合党委书记召集。三是党建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推进“将支部建在科室上”党建工程,牵头党组织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将党支部建于业务科室,由科主任担任支部书记,牢固树立“抓业务是本职,抓党建也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渎职”的责任意识,推动党建与医疗业务融合发展。


推进活动融合:一是开展医共体主题党日活动。围绕医共体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每月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党组织领办或协办主题党日活动,充分结合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创新活动形式。组建“党建+健康宣教”“党建+健康义诊”“党建+健康管理”活动小分队,参与基层家庭医生签约履约工作,进行健康宣教、健康义诊和健康管理。开展“凝聚党建合力,共创优质医疗”“服务基层,党建先行——自救知识培训”“党旗飘飘,服务于民”等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开展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医共体基层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常态化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医共体综合党委对基层医疗机构选优育强班子队伍、完善作用发挥机制、按期换届、整顿软弱涣散等重点工作进行督促指导,推广“线上活动”,确保组织生活“不断档”。


推进服务融合:一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医共体片区党组织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推行专业技术人员“互换式交流”。全区中医药人员实施“区管镇用”,即区中医医院统一管理、培训、考核、调配,由基层医疗机构使用。推行专业技术人员“互换式交流”,以共同体成员单位进修人员与医共体牵头医院下派人员“一对一互换”的模式执行人才顶岗使用制度,缓解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不足与服务能力提升之间的矛盾。二是信息互联互通。成立“医共体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通过构建统一的医共体信息化平台,推进医共体内信息互联互通与业务协同,分析信息化数据发现群众健康需求,探索签约管理、人群管理、疾病管理、医患互动、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决策支持、关键指标、人群驱动等方面为医共体建设提供信息支撑。


四促进 推进“健康新都”建设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整合医共体资源,开放共享消毒供应、远程会诊、医学培训等,医共体综合党委牵头单位为各成员单位统一提供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享受牵头单位业务、技术,优质医疗服务下沉,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医疗资源有效利用率。发展远程医疗服务,推进影像、心电、检验等资源区域内共享。


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医共体综合党委牵头单位强化“服务主责”,加强对成员单位医疗帮扶,上级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开展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项目协作等,强化成员单位能力建设,推动临床医疗技术发展,促进可开展的技术、项目不断增加,确保基层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健康服务项目落实:医共体综合党委牵头单位负责统筹管理各成员单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落实。探索以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为核心,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以慢性病主动健康管理为突破口,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相应任务量转化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为签约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医共体综合党委牵头单位建立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承担成员单位医疗质控,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人员培训等方面执行统一标准,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操作,逐步实现医共体内医疗服务同质化。发挥区内超声医学、临床检验、护理质量、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等27个区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作用,建立统一的质控指标、标准和质量管理要求。医共体内建立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牵头医院承担成员单位医疗质控,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操作,促进区域内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高。


成效:区域整体医疗水平提升


医共体综合党委的成立,找准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牵头单位发挥区级医院党建管理优势,做好引领和指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示范作用。自组建医共体综合党委以来,牵头单位协助成员单位开展了多项新业务,指导组建新科室,成员单位在新技术新业务开展方面有“零”的突破。医共体综合党委成员单位间上转、下转渠道畅通,双向转诊制度基本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