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2年05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成华区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
卢佳丽 本报记者 侯文瑾

作为一家身处基层的医疗机构,成都市成华区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近做了一件让社区群众倍感安全的事情:去年底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经过4个月的建设,该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成为成都市首批通过胸痛救治单元验收的基层医疗机构。


胸痛救治单元在该中心的成功建设,意味着辖区居民又多了一层安全保护,当患者发生胸痛后,社区医生将在第一时间进行鉴别,若是心肌梗死,那么社区将立即开启通往三甲医院胸痛中心的救治通道,让患者第一时间获得救治。


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严塔金表示,胸痛单元建设是成华区“健康成华”战略中全面建成“15分钟健康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辖区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我们责无旁贷。”

建设胸痛救治单元
让救治更准确快速


“作为健康守门人,我们急切地希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胸痛就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病症之一。”分管医疗的中心副主任陈芳芳说道,如今,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在社区群众中比较常见,这为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但一个现实状况是,社区医生普遍对心血管事件如急性心梗缺乏识别能力,当有患者因胸痛前来求助时,就很容易发生误诊、漏诊,从而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既然家庭医生团队管理着社区的慢病患者,我们为何不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呢?”


去年12月,成都市卫健委下发《关于开展成都市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的通知》,在成华区卫健局支持下,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即投入到建设“胸痛救治单元”行动中。


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胸痛救治单元得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积极帮助,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蔡琳是成都市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她表示,“急性胸痛的原因有很多种,有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所以需要首诊医生具有识别、诊断、救治和转运能力,让救治更准确、快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启动后,蔡琳和她的团队多次下到社区,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并对救治流程的打造进行指点。


上下联动相互配合
病人有了满满的安全感


走进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看到,为了打造胸痛救治单元,该中心不仅专门辟出了一间急救室,而且在标识标牌、流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若是胸痛患者到中心,按照流程可以快速展开救治。”陈芳芳介绍说,他们安排了专门的医生和护士值守“胸痛急诊班”,要求值班的医务人员开展午间延时服务,“胸痛患者的院前急救是容不得等待的,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


在胸痛的识别与救治上,社区医务人员虽然经历了严苛培训,但依然需要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帮助和支持,因此,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三甲医院专家共同建立了一个专门的“胸痛群”,对诊断拿不准时,可以立即上传资料,让专家帮忙鉴别并指导救治。


前不久,一位老人在家属陪伴下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他也是中心全科医疗科长期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他自述“心头发紧、胸前不适”,胸痛急诊班的医生仔细鉴别后,怀疑是心肌缺血而非心梗,在作出诊断并迅速用药后,同时上传患者心电图等检查结果,通过“胸痛群”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专家请教,专家肯定了医生的判断和治疗措施。患者治疗后回家,社区医务人员一直跟踪随访,这让老人很是感动,他说:“我在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慢病,胸痛救治单元能识别急病,我觉得很有安全感。”


社区做检查“三甲”医院出报告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拓展


数据显示,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人口达18.9万,其中被家庭医生团队管理起来的冠心病患者就有143人,陈芳芳对记者说:“我们通过慢病管理,尽量降低患者心梗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但是,当患者突发这些疾病后,我们又具备院前急救能力,为上级医疗机构的后续处理争取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胸痛救治单元的意义所在。”


通过胸痛救治单元的打造,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持续拓展开来。与此同时,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为该中心开通了远程心电会诊服务,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的动态心电可以即时传回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会诊平台,患者24小时内就可以拿到由医院出具的报告,“社区做检查,三甲医院出报告,根据检查报告又可以实现‘急慢分治’,病人感到安心多了。”蔡琳表示,胸痛救治单元是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胸痛救治网络的基础环节,更是起跑第一公里,像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成功创建了胸痛救治单元的基层医疗机构,全市首批有10家,他们真真切切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安全保护。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