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头版(2024年1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流感认知与治疗现状调查报告》发布
流感高发季 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11月1日是第七个“世界流感日”。近日,一项《中国流感认知与治疗现状调查报告》发布。报告面向3074位大众及339位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儿科和感染科的医生,重点聚焦流感的“个人认知误区”“家庭认知误区”及“治疗需求空白”三大方面。报告指出,纠正大众对于流感的现存认知误区并填补当前流感防治和用药方面的空白,有助于从源头上阻断家庭传播链,在流感高发季更好地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个人与家庭认知误区并存

       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8.1/10万及以下的工作目标。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流感冬春季高发,病程通常在5天以上,家庭、学校、办公室等都是流感传播的重要场所。患者感染流感后可能引发并发症,也可能造成聚集性流感病毒暴发,对公众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报告发现,大众在预防和治疗流感上存在广泛的认知误区,往往错误地将流感与普通感冒混为一谈,给流感的科学防治带来挑战。在针对大众端的调研中,只有3.8 的受访者完全答对了流感认知题。有近50 的受访者将流感的病程时长与感冒病程时长画等号,还有将近50 的受访者误认为流感是由细菌而不是病毒引起的。另一项针对备药的大众端调研中发现,近40 的人并未常备专门的抗流感药。

       部分家长也忽视了家庭这个潜在的流感传播温床。94.4 的医生认为“造成家庭传播”是流感患者面临的主要危害,而在一项针对照顾12岁以下儿童的家长的调研中发现,近三成的受访者还未认识到家庭成员交叉感染防范的必要性。如若在儿童出现疑似流感症状时未能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不仅会导致儿童缺课等间接负担,也会影响家长的日常生活及工作。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表示:“冬春季是流感高发期,对于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建议积极接种流感疫苗,最佳接种时间是9~10月。对于未接种疫苗的人群,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成人、慢性病患者、严重肥胖者、孕中期和孕晚期女性等高风险人群,在出现高热等症状时一定不要硬扛,而应第一时间做相应检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治疗,以降低重症肺炎和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流感季低龄儿童需格外关注

       儿童是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其中,5岁以下低龄儿童更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疾病负担和感染风险最高,在流感季需要格外关注。

       如何为低龄儿童选择合适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也给医生带来了挑战,这是因为低龄儿童有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药物的口感和服用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参与调研的医生反映在治疗5岁以下低龄流感患儿的临床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用药困难,包括可选择的儿童专用剂型少、口味及片剂不佳、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复杂或未标注儿童用量等,导致服药困难、剂量难控制、依从性较差等痛点。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组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感染消化科主任舒赛男教授表示:“建议所有家庭,尤其是家中有孩子、老人、孕妇,以及肥胖者、哮喘患者的家庭,一定要常备有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在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尽早完善流感核酸检测,尽早(最好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的特效药物。服药困难者可选用整个疗程只需一次用药的药物,服用片剂或胶囊困难者可选用干混悬剂或颗粒剂。”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