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4年10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不断改革创新 奋力推动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交出亮眼“成绩单”
本报记者 白华宇

     “十四五”以来,四川省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取得新发展,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改革创新,强化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这份“成绩单”,不仅是对过去几年四川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全面检阅,更是对未来持续推动健康四川建设的有力鞭策。

       ◆“十四五”以来,国家优质医疗资源在川布局取得重大突破,基层医疗体系也在持续完善。

       ◆“十四五”以来,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卫生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十四五”以来,四川看病就医、优生托育、医养结合等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有效提高。

       ◆“十四五”以来,四川深入推动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十四五”以来,四川健康产业建设和中医药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卫生健康体系建设

       取得新发展

      “十四五”以来,四川省卫生健康系统坚持政治统领,强化理论武装,锤炼党性教育,推进行业党建,加强党建引领文化建设,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取得新发展。

       高质量医疗资源越来越多。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天府医院(四川省儿童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泸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南充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宜宾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四川,国家优质医疗资源在川布局取得重大突破,群众身边的高质量医疗服务越来越多。

       基层医疗体系也在持续完善。截至2024年6月,四川省建成302家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达到基本标准、推荐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别新增371家、97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全省各地火热开展,患者县域内就诊率稳步提升。

     “十四五”以来,四川争取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国家级中医药重大项目16个,依托现有资源建成四川省藏医医院、藏羌医院和彝医医院,实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

       搭上信息化快车,四川人看病就医更加便捷,141家医院成功创建智慧医院,新增互联网医院250家(共319家),建成四川省互联网总医院。

       群众生命健康

       得到全方位保障

       为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提高全省群众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十四五”以来,四川大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县区建设、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三减三健”专项行动等重点专项活动,让全民健身、吃动平衡等健康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四川人心中。数据显示,2023年底,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7.7 ,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十四五”以来,四川推动“体卫融合”试点,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已覆盖全省20个县(市、区)。

       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四川省通过推进“厕所革命”提档升级、深化无烟环境建设、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活动等,让群众生活卫生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健康服务能力

       实现显著提升

     “十四五”以来,四川医疗资源配置、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慢性病综合防控事业取得一系列成效。

通过进一步深化医改,不断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健全医保管理支付机制,四川逐步构建起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医保方面,实现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区县全覆盖,5个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统筹地区全覆盖。通过稳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覆盖范围,将二、三级中度失能人员和学生儿童纳入待遇保障范围,并探索开展省内异地失能评估和待遇保障工作。

     “十四五”以来,针对0~3岁婴幼儿,四川不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提升托育服务质量。增强老年医疗服务供给,推进医养结合,构建老年友好社会环境。强化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截至2023年底,四川省每千人口注册护士4.01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3.34人,超过77 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了老年医学科。2021~2023年,四川为316.85万名农村妇女提供免费宫颈癌筛查,为284.47万名农村妇女提供免费乳腺癌筛查。超过900万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享受了免费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

       中医药传承发展

       不断推陈出新

       四川是中医药大省,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十四五”以来,四川深入推动中医药强省和示范区建设,建成省级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20个、中医经典传承中心12个。同时,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重症急性胰腺炎、糖尿病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获批80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培育)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行动,组建中医治未病联盟,发布14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78.8 和90.1 。实施中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成三级中医特色康复医院2个,并依托市、县级中医医院建成6个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和25个次中心,公立中医医院康复科设置比例也达到了96 。

       在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方面,建成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实验室、中药质量生物评价研究室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42个,设立3000万元研发风险分担基金,获批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试点省,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用新质生产力

       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四川健康产业建设和中医药健康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通过产业主体开拓创新,全省健康新质生产力初露峥嵘。

       健康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医药产业及健康服务业,通过深入开展产业调研,形成了多项有针对性的发展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报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四川推动多家企业成功上市,上市企业总数居中西部第一。同时,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和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培育了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龙头地位的企业,并拥有多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重磅单品。

       此外,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基因检测、核医药等领域蓬勃发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数字适老化体验中心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核医疗产业以构建自主可控、链条完备、先进安全的核医疗产业体系为目标,打造“一链四极”发展格局,打破“卡脖子”关键医学技术,实现多种主要医用同位素国产化自主供应,协助攻克重大疾病诊疗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