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4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让无喉者重获新“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飞喉移植MDT团队 王海洋

       编者按

     “医乃仁术”,从古至今,医学始终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芒。10月14日,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主办,四川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四川省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二届“迈步健康路 奋进新征程”医学人文巡讲活动在成都启动,并举行了首场巡讲。由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先进典型代表以及公卫专家、媒体记者等组成的巡讲团,还将走进宜宾、内江、南充等地,以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和真挚的情感,传递医学人文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倾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飞喉移植MDT团队代表王海洋、第49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蒋艳,讲述他们的故事。


       喉是人体重要的发音器官,也是呼吸的重要通道。然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无喉者”,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如喉癌、外伤等,不得不接受全喉切除术。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有这样一群医生,用17年的时间,只为了一个目标:让无喉者重新发声。

       2006年,初入头颈外科的陈飞对头颈肿瘤的修复重建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不断积累各项血管、神经重建技术的同时,也目睹了众多无喉患者的痛苦。尽管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有唯一成功的喉移植案例,但陈飞暗下决心:立志要攻破这一世界级的难题。而我,也有幸成为陈飞喉移植团队的一名成员。

       我们从外科技术储备做起,从大鼠、家兔的动物实验,到省科技厅的基础研究资助,再到华西医院的新技术专家委员会的反复论证。2018年,我们迎来了第一次机会。在患者有明确意向后,我们动员了全院器官移植、重症监护、麻醉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进行反复讨论,拟订围手术期计划。遗憾的是,虽然患者供体配型成功,但是家属不支持,因此患者放弃了接受喉移植的手术计划。经历这番波折后,我们团队没有泄气,而是将这个插曲当成了实战前的内部磨合,从而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之后,随着华西医院多个科室及多位专家的不断加入和支持,喉移植团队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由全院16个科室组成的喉移植MDT团队。我们也与成功实施世界首例喉移植的美国克利夫兰大学医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积极进行技术交流,不断积蓄力量。

       2023年4月29日,这一天,注定要载入医学史册。华西医院的手术团队,经过9小时的奋战,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人喉-气管同种异体移植手术。与世界首例喉移植手术相比,我们将手术时间缩短了9个小时。术后,患者在ICU进行监护和治疗。术后第1天,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术后第3天,可以发出简单的单字音节;术后第5天,从ICU转回普通病房;术后第9天,患者可以发声与他人进行言语沟通。这一刻,不仅是医学的胜利,更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

       随后,我们乘胜追击,分别于2023年7月9日、2023年11月22日两次完成世界首例喉-气管-甲状腺-下咽-食管(5个器官)和喉-气管-下咽-食管-甲状腺-甲状旁腺(6个器官)联合移植。在此期间,我们探索出了8项国际首次报道的原创技术,完成了4项临床研究的注册,而全世界共6项。在全球范围内,喉移植的成功率并不高。去年亚洲首例喉移植的新闻发布后,在我们的带动下,法国和美国又分别成功完成了2例。截至目前,全球共有8例,而我们团队已经完成了4例,占全球总例数的一半。我们的手术时间,仅为国际上同类手术时间的1/3。

       器官移植意义非凡,当一个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那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将以特殊的方式在另一个人体内得以重燃,成为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对于我们医生来说,竭尽全力治好患者是毕生追求,让不幸面临死亡的患者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活在世间,也是实现了生命的奇迹。而这一切,离不开伟大的志愿捐献者。

       未来,我们还有更多未知情况需要面对,这也意味着,存在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