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4年08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高价研学到底学到了什么
□许然

     “探访紫禁城,感受名校学术氛围”“走进浙江大学,再到横店体验拍大片”“打卡香港中文大学,6天双飞”“‘海岛夏令营’精品研学旅游路线”……近期,随着暑假的到来,研学游再次升温,从研学机构到旅行社甚至地方文旅厅,纷纷推出暑期研学项目,以期在研学市场中分一杯羹。

       不过,就在研学市场火爆的同时,一些研学游的背后乱象频发,不仅虚假宣传、游而不学、价高质低,甚至还存在研学项目被层层外包、潜藏安全事故风险、研学导师资质不足等情况。

     “研学”还是“打卡”

      “7天6晚的‘研学团’结束了,以后再也不想报这种类型的团了。”最近,家住四川成都的张女士给她上小学5年级的孩子报了个前往北京的暑假研学团,花费6000多元。

       本以为这趟研学会是一次愉快的假期之旅,但张女士亲身跟团后才发现并非如此。“家长可以跟团也可以不跟,很多家长没有跟,但我跟了。去了之后发现,这种团跟儿童旅行团没什么区别,但因为打上‘研学’这个标签,溢价了30 。”

     “一方面是景点安排不合理,行程太紧张,很多都是走马观花。”张女士举例,孩子上午去国家博物馆,下午到故宫。由于国家博物馆排队入场的人很多,孩子直到上午11点才进场,下午不到1点就离开了。

       另外一方面是,所谓的“研学导师”并不专业,不仅在带娃方面没有经验,带团也不行。张女士补充说,自己报名的这个研学团一共有25个孩子,4个研学导师和1名地接导游。研学导师的配置人数看起来还比较充足,但自己问过后才知道,这些导师一般刚毕业一两年,甚至还有兼职的大学生,对景点的讲解水平比专业导游差得远,大部分时间还是孩子自己玩耍。

     “研学夏令营越来越像一种‘打卡式活动’。”一些家长吐槽道,研学热门路线眼花缭乱,虽说让孩子长了见识,但酷热的夏天,拥挤的人群,紧张的行程,都十分考验孩子的体力和耐力。这类研学活动,仿佛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打卡”。

       应该对研学活动提出更高要求

       事实上,早在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等11部门就曾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

       依照文件要求,研学旅行机构需要精心设计研学内容和组织开展研学计划,并合理评估研学活动的效果。也就是研学机构要有相关的资质和专业化的从业队伍,并仔细把关活动设计与活动质量,让学生学后有收获和感受。这些要求,对研学实践的规范经营、资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一些由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正规范有序发展。“相比假期研学旅行,学校组织的校外研学实践也能开拓孩子视野,管理还更规范,我们也比较放心。”学生家长王先生说。

       王先生口中所说的校外研学实践,指的是由学校与研学营地合作开发的课外实践活动。这让营地的研学内容与校内课堂上的书本知识结合得更紧密。“我记得他们4年级的时候学了一篇课文是关于造纸术的,在学完课文的第二天,学校就和营地一起组织孩子们去了当地的一家造纸厂参观。”

       但随着近年来进入研学“赛道”的机构增多,“游而不学”的现象开始泛滥。这背后跟研学旅行组织机构的准入门槛低、研学课程良莠不齐、监管乏力等因素有关。

      “研学游”如何才能“研学优”

       针对“游而不学”等乱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研学旅行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校外实践活动,应让研学旅行回归教育。这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近年来教育部也在集中整治“问题研学”,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对研学游严加管理,加强暑期非学科类培训价格监测,对违法违规收费行为,特别是借暑期之机肆意涨价的做法,联合发展改革、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严查。

       就在近期,为规范研学旅行服务管理,三亚市旅文局、市旅游景区协会组织专家,对市内等8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复核检查。

       在温州,当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通知》,要求对研学活动进行备案,对课程建设进行审核,对承办机构进行监管,对宣传收费行为进行引导。

       打造研学导师的培训与考核认证体系也是规范该行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云南省举办了多期研学旅行指导师(初级)培训班,增强教师在研学设计与组织、风险管理、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确保活动的安全、有效和可持续。

       除了政府引导和规范外,对于家长而言,如何才能从海量的研学路线及研学机构中,选出一款性价比较高的研学产品?

       其实每年各市教育部门都会发布研学旅行基地目录,选择研学产品线路时可供参考。在产品选择上,首先要看研学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再看有没有专业的研学导师带队。尽管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研学导师职业资格考试,但在研学导师这块,不同的机构还是有不同的把关标准,家长需要细心甄别,尽量选择高质量的导师队伍。 (据廉政瞭望)


       网友热评

       寒北:“很多时候,我们口中所谓‘眼界’‘见识’‘经历’‘阅历’是伪命题,人生之中如果没有什么真正从心里击中自己的东西,‘阅历’‘眼界’是根本不会成长的,而研学只是‘见过’,只是一种形式,极难从心里使得一个孩子成长。”

       王先生:“高额费用真的能买来孩子的见识和成长吗?我们是在给孩子创造机会,还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水清心:“家里大人都要上班,暑假也不能在家照顾孩子,能有这样的机会让孩子出去走走不是也挺好的吗?”

       影子:“这届父母已经忘记了,他们小时候夏天在老家上山下河,摸鱼抓知了,漫山遍野地疯跑的快乐了。亦或者,他们只是不想让自己孩子染上如此‘廉价’的快乐底色?”

       杨莉:“‘见识’要去看生产端,不是消费端。教育和心智成长也是慢慢发生的,不是一两周就有大变化的。但是我理解家长们希望孩子得到机会的心。”

       小夏目:“这真的是一个困境,看到有留言说这些孩子的家长小时候都是亲近大自然的“玩法”,但是实际上是那时候农村物质匮乏,只能向外去探索,而现在的小孩子有一个手机和空调,在风景很好的地方也不愿意出门,根本原因在于娱乐方式改变了,而这种娱乐方式很难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一条大河:“花费这么多钱不如请假几天陪孩子一起出去玩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