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2年04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开设新生儿家庭化病房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实业街院区住院的新生儿们,不仅能在妈妈的怀里“赖着”吃奶,还有爸爸在一旁陪着。这又是什么新的服务模式呢?4月15日,记者走进该院新生儿家庭化病房,一探究竟。

新生儿健康状况欠佳,父母陪着住院


 3月23日,24岁的陈女士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诞下了自己的宝贝安安(化名),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不料,安安近日被确诊患上了新生儿肺炎。


 “之前姐姐也才生了宝宝,经历了宝宝住院,我向她咨询到一些情况,说是探视时间比较短,喂奶也不方便……”刚当上妈妈的陈女士一想到这些就十分焦虑。正当她一筹莫展之际,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医生告诉她,“我们新生儿家庭化病房刚刚开设,不如转到实业街院区。”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家人立刻收拾好东西,办了手续。


 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实业街院区住院部4楼,一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家庭化病房就是陈女士一家三口的“家”。一张床旁放置着一个可移动的新生儿保温箱,还有舒适的沙发,陈女士可以靠在沙发上给安安喂奶,还能看到窗外的景色。“孩子需要治疗的时候,就由护士推着保温箱去,其余时间孩子则和我们待在一起。”如此一来,陈女士的焦虑和担心,全都没有了。


 陈女士告诉记者,住院期间,不仅是自己和安安的治愈过程,休息之余,科室护士还会教夫妻俩各种科学照护宝宝的方法和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以及宝宝的常规急救等。


 既能缓解分离焦虑,又能实施照护培训


 “在新生儿科,为了让部分住院时间长的早产宝宝和危重儿家庭缓解母婴分离焦虑、顺利完成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医院的NICU先后开展了床旁探视、5G网络视频探视以及‘袋鼠式护理’,但亲子共处的时长有限,且近几年因为疫情反复,能施行的机会就更有限,在新生儿科建立一种新的病房模式即家庭化病房迫在眉睫。”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巨容表示,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医院及科室将现代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一步地深化并落实到服务上,新生儿家庭化病房也就应运而生。


 家庭化病房的实质是以家庭作为照护中心,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到临床照护工作中,是一种建立在尊重照护者家庭、满足家庭照护者需求基础上的照护模式,让宝爸宝妈们不再因分离而焦虑,同时按需求接受专业的照护培训,更好更专业地参与到宝宝的护理中,共同促进宝宝早日康复。


 “这种模式的开展,短期来看,能让宝宝更快、更顺利地完成治疗,从长远来看,能让新手父母重视科学护理,降低孩子的再次入院率。我们所建立的这种模式,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也是为家庭长远的幸福增加一份保障。”科室在筹划和探索时就在做相应的准备,巨容表示,目前,科室正加大对人力的投入,负责家庭化病房的护理人员已经完成了从“自己做”到“教会”的转变,这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还将顺应发展战略,继续把惠及万千家庭的工作做扎实,尽最大努力保障新手父母对家庭化病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