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头版(2022年04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资阳47位医务人员10天精心守护 我省首例新冠病毒感染孕妇顺利分娩
本报记者 蒲晓莉

 “孩子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已对其进行了4次鼻、咽拭子采集,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两次新冠抗体检测也均为阴性。”4月19日,是我省首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孕妇顺利分娩的第七天,记者从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获悉,目前母子状况良好。而在这背后,是一群“大白”细致入微的守护。


第一时间成立47人专班


 4月3日,一位居家隔离的孕妇核酸检测阳性,疑似感染新冠病毒。当天凌晨,她被送往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入负压病房。


 作为四川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定点医院,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全院上下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多部门、多学科相关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治专班,由院长刘凯任组长,副院长李川任副组长。“专班成员共计47人。”李川介绍,涉及医教部、护理部、院感管理部、医学工程部、后勤保障部、安全保卫科及车队,产科、感染性疾病科、手术麻醉科、新生儿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中医科、身心疾病科及超声科等。
 经过多次核酸检测,市级、省级疾控部门复核后,孕妇被确诊为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彼时,一场“守护战”在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打响。


反复推演每个细节做好预案


 新冠病毒感染孕妇的救治,涉及隔离病区、手术室及新生儿特定房间3个诊疗区域。


 “由于配备的医务人员较多,院感防控的难度倍增,医院同时面临保障母子平安、杜绝交叉感染两大挑战。”李川说,“但是,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守卫战’。”


 面对即将足月分娩的孕妇,以及省内没有相关案例可以参考学习的情况,医疗救治专班只能依据国家、省、市疫情防控指南和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救治流程及院感防控方案。


 由于孕妇情况特殊,医疗救治专班事无巨细,将救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一充分评估,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以及做好紧急抢救预案,包括急诊剖宫产救治流程、阴道分娩救治流程、择期剖宫产准备流程、新生儿医疗救治流程,并由院感管理部对感控的各环节严格管控。


 “其中各个环节、每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李川说,比如为了减少新生儿的暴露时间,需将新生儿称重、注射乙肝疫苗等环节后移,在处理好脐带之后立即将新生儿放入转运暖箱中,并迅速从负压手术室转运至新生儿特定房间;术前准备、麻醉方式的选择、孕产妇及新生儿转运等细节都进行了反复推演。


 为确保万无一失,整个救治团队先后进行了5次演练。通过多次演练,各环节无缝衔接,总时长由最初5小时缩短至3小时。演练后立即召开专题总结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不断完善方案。


65分钟顺利完成剖宫产手术


 “医生,我感觉胎动比之前频繁了,是不是要生了?”4月12日晚上,孕妇将自身状况告知医务人员后,救治组成员立即对其展开会诊。


 “羊水指数4.5cm。”4月13日凌晨,孕妇复查彩超提示。考虑羊水过少,救治组立即与孕妇沟通,建议其终止妊娠。


 经孕妇及其家属同意后,医疗救治专班开始为手术做准备。专班成员严格落实三级防护措施,开启绿色转运通道,通过负压救护车、负压转运舱,将孕妇安全送至负压手术室。4月13日8时许,由产科经验丰富的医疗组长张优玉主刀的剖宫产手术正式开始。手术室的医务人员全部身着防护服、戴着正压头套,这给手术增添了操作难度。


 “平时做这样的分娩手术,只需要30~40分钟,而这次我们用了65分钟。”李川介绍,厚重的防护服让医务人员操作起来多有不便,护目镜还会影响手术视野。


 “哇……”9点32分,新生儿的啼哭声响彻整个手术室,一个体重3360g的男婴诞生,这让所有的医务人员在高压下松了一口气。


 手术室医务人员处理好新生儿脐带后,将其放入转运暖箱中,由新生儿组医务人员护送至特定房间。随后,产妇也转运至负压病房。


父母可通过视频探视新生儿


 手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术后,还须做好消杀、环境采样以及对产妇和新生儿的照护。


 新生儿转运至特定房间后,医务人员对其进行了测体温、心电监护、补充维生素K1、接种乙肝疫苗、配方奶喂养等处理,全程由新生儿组医务人员精心照顾。为方便院外的父亲探视孩子,医务人员还添加了其联系方式,方便其每日通过手机视频探视新生儿;母亲则在医务人员协助下对新生儿进行视频探视。


 目前,新生儿生命体征平稳,面唇红润。产妇则由产科、感染性疾病科、身心疾病科、中医科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组照料,恢复良好。
 (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