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2年03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新都打造“防疫医共体”
黄小利

 成都市新都区正在探索打造“防疫医共体”新模式,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级试点建设,构建区、镇、村三级整体防控格局,推行靶向施策的精细化管理和横联纵合的治理机制。


构建“整体作战”防控体系


 搭建全域防疫组织框架,实现防控全覆盖。新都区打破区内8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属性壁垒,将驻区的省属综合医院、民营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纳入疫情防控体系,由区防疫医共体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区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和统一调配。


 新都区还建立起以驻区、区属、民营二级以上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站和民营医疗机构为“网底”的9个防疫医共体,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支撑。目前,“龙头”医院全部完成发热门诊改造;“枢纽”机构新建1个发热诊室和15个发热哨点,规范发热患者就诊流程,履行对发热患者的登记、筛查、隔离、报告、转诊等职责,形成发热患者15分钟医疗服务圈。同时,全区还将发热患者就诊时间控制在4~6小时,缩短其等待时间。


 为提升应急能力,新都区建立平急结合储备机制。按全区最大收治能力满负荷运转30天用量,建立动态储备的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库。“龙头”医院和区疾控中心共建设10个核酸检测实验室,建成1个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平时,实验室和基地满负荷运转可日均检测2.49万份,急时日均检测量可增加3万份。在条件成熟的医院,改造44间隔离病房、9间负压病房,配备3辆负压救护车,储备200张床位。


推行“靶向施策”工作模式


 新都区重构防控制度流程,标准化规范防控行为。“网底”主要承担发热患者的信息登记工作,并向属地“枢纽”机构报告,由“枢纽”机构协调“龙头”医院承担发热患者的救治和转运工作。为保障全区防控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性,区防疫医共体领导小组统一编制疫情防控制度、流程图和防控预案。制订“防疫医疗卫生共同体方案”,并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进行动态调整。


 另外,针对诊所疫情防控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个性化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诊所接诊发热患者注意事项和转诊流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诊所接诊病人十大必须注意事项”等。在此基础上,全区分片对16所民营医院、210余所村卫生院和460余所个体医疗机构开展疫情防控专项培训。经考核,有3000余人取得培训合格证。


 借力“互联网+”,提高防控效率。在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中,新都区建成影像、心电、会诊等远程业务中心,构建“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共认”的防控及医疗救治服务渠道。另外,全区还研发防疫医共体转诊系统,将防疫医共体成员单位接入系统,全区医疗机构发热患者和呼吸道症状患者信息共享互通。


创新“横联纵合”治理机制


 新都区创新横向联动的帮扶指导机制。发挥区疾控中心、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区医疗专家库等的专业权威优势,针对防疫医共体运行过程中流程和制度的执行情况,特别是预检分诊工作要点、发热门诊管理重点、新冠肺炎诊疗难点和疫情防控基本知识点等关键环节、重要点位的运行情况,开展专项指导,提升整体防控水平。


 为确保每个岗位职责履行到位、每个标准贯彻到位,新都区创新督查监管机制。组建7个区级片区督查组,联动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大队的6个中队,构建了区、镇、网格三级督导监管体系,对防疫医共体成员单位开展疫情防控专项督查。


 创新考核督查结果综合应用机制。新都区以防疫医共体为单位“打捆”开展考核,考核结果与医疗机构绩效、评优评先标准等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