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2年03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日间病区——
让常规静脉输液成为“过去式”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提起“手术”,很多人联想到的可能是“输液”,二者成了密不可分的一对。但这样的组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日间病区正在逐渐成为“历史”——通过医疗技术的提升和快速康复的理念,让病房常规静脉输液成为“过去式”。


惊叹
术后当天出院 治疗颠覆想象


70岁的蒲婆婆患有胆囊结石,一年多来时不时就会被剧烈的腹痛折腾。尽管通过手术将“问题胆囊”摘除就不必再受此困扰,但是她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接受治疗。“太吓人了,听说到了我这个年龄去手术,好多连手术台都下不来!”这样的传闻,让蒲婆婆对于手术更是充满了恐惧。这一次,蒲婆婆又因为胆囊结石问题进了医院,家人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她彻底治疗,以免继续再被胆囊结石困扰。“婆婆,放心嘛,我们一定会为您提供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案!”面对异常紧张的老人,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日间手术病区的医护团队首先给予了“话疗”。通过详尽的解释,让老人和家人充分了解治疗,最大程度打消疑虑。
在经过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后,蒲婆婆被送进了手术室。通过腹部的3个直径0.5cm~1cm的操作孔,团队在腹腔镜微创操作下完成治疗,整台手术耗时不到30分钟。被送回病房后,蒲婆婆已可以进食及下床活动,当天即办理了出院手续。“液都不输一袋就出院啦,完全跟想的不一样!”虽然当天能回家这事让蒲婆婆感觉很开心,但是心里面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解密
团队环环相扣 康复提速升级


该院日间病区负责人李毅介绍说,患者输液的两个主要作用就是抗感染、补液体和能量,碍于传统手术技术、麻醉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理念等的限制,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疼痛、恶心等不适感,进而影响进食、活动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就需要通过输液的方式帮助患者恢复。实际上,输液对于患者恢复来说并不是最佳的方式,甚至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2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更是明确提出了“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的目标,为医疗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围绕这个思路,我们率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李毅介绍说,近一个多月以来该病区的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已全部告别了住院期间病区内常规静脉输液,“患者在病房内术前、术后的常规静脉输液已完全取消,仅仅在手术当中通过麻醉给药时输一点液体。”获得这一结果的一个核心,就在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就是通过普外科、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等多学科协作在围手术期实施一系列的措施,达到减少手术创伤应激和并发症的目的,进而无须住院输液治疗,同时也避免因输液导致静脉炎、过敏等并发症,真正意义上为患者“减负”。


术前、术中及术后都有不同的管理意义。术前保障主要包含了4大环节;心理辅导、精准评估、康复支持、疼痛管理。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予以营养、镇痛等方面的个性化超前干预,实现对患者身心一体化的“调剂”。


术中改变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微创技术和麻醉方式。一方面通过手术方式、治疗能力的提升,进一步降低手术对患者的打击。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比如针对年轻的爱美女性,单孔腹腔镜手术做到了将瘢痕隐藏于肚脐,术后达到“隐瘢痕”的效果。另一方面,就是对麻醉方式的改变,通过个体化的手术镇痛方式配合手术的进程,尽量减轻麻醉后的头晕、恶心感等,从而提升患者术后进食、活动的主动性。


术后的重点则是围绕伤口镇痛、优质护理、康复管理开展。通过细化到伤口的镇痛管理和标准化的系统护理服务,解决治疗后面临的疼痛等问题,加速患者术后活动时间,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所以快速出院和减少静脉输液绝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多个团队以患者需求为中心,携手高质量发展的结果。”李毅表示,该院普外科·日间病区在国内率先实施的取消病房内静脉输液的新举措,正是基于学科间的这种“环环相扣”,才实现了患者就医感受的提升和经济负担的减轻。


目前,该模式已在胆囊切除的日间手术中得到稳固运行,它的安全、合理、可靠性得到证实。今后,团队还将继续探索,将其推广至更多的日间手术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