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1年12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抗疫能力建设 功夫在日常
陈木辛

    西安疫情牵动人心。当前,疫情处于暴发期,防控形势复杂严峻,从12月23日起,陕西省西安市所有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自疫情发生以来,当地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然而,与此同时,“一码通”系统崩溃、部分患者出现透析难等话题也一度成为社会热点。疫情突发考验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在应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再次提示,抗疫能力建设,功夫在日常。


    以健康码系统为例,此前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多地已经出现过数次健康码系统崩溃事件,各地应从中吸取教训,做好相关技术储备和应急预案。“非必要不亮码”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全力保障相关系统的平稳运行,特别是健康码在用户访问量激增情况下的正常使用,是保障公众正常生活出行和抗疫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之举。


    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满足紧急医疗需求,也是历次疫情大考中的必考题。在去年武汉战“疫”过程中,当地相关部门公布了一批非新冠肺炎特殊患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其中有多家血液透析定点医院。有的地方在当地疫情严重时,出台了专门针对透析患者的应急方案。事实上,不光透析患者,其他急症患者在抗疫期间同样可能面临危急时刻。各地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的需求,应考虑得再周到些。


    全国抗击疫情已有近两年时间,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检视。对暴露出的问题,各地要引以为戒,及时补上短板、消除隐患。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要做好随时应对疫情的充足准备,把预案做细做实做周全,让每次应急演练都动真格,如此才能在疫情袭来时忙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