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1年12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父亲的双城生活
杨力
24年前,父亲刚退休,想选择回重庆老家生活。父亲这样做,有叶落归根的想法,母亲却反对。父母亲在成都工作了几十年,子女都在成都工作,朋友圈也在成都,母亲担心回到疏离久了的家乡不习惯。 父亲的老家在重庆北碚区,虽然地处缙云山风景区脚下,在当年却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山沟沟,母亲每次跟父亲回老家,都要走上大半个小时山路,印象里就让母亲畏惧。 母亲排斥回老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问题。过去,连通成渝两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绿皮火车,它是我父母这一辈人抹不掉的记忆。 印象中,每逢春节,都会有一趟亲情之旅。从车站验完票,乘车的人就开始一场比冲刺比勇敢的竞赛,拿着大大小小行李的旅客一窝蜂簇拥到车门边,然后就看谁的力气大,力气大者得势占先,上去可以找一个相对好点的位置,弱小者则不得不“随波逐流”,就像包袱一样几乎被推搡着塞进了车门。而着急的父母会把孩子拖到窗口,让好心人从窗台拉进像沙丁鱼罐头一般的车厢,以腾出精力加入那支勇敢的队伍。 300多公里的路程似乎永无尽头,绿皮火车始终喘着粗气,像一头老牛,驮着人们在山岭间穿行,喷出的煤炭灰经常把将头伸出车窗外贪玩的孩子呛得灰头土脸咳嗽不止,桌上的毛巾、冷馒头,还有瓷盅里的水全都浮着一层细灰。跑累了的火车无数次在小站停靠,歇上一歇,等攒足了劲儿再慢慢上路。那时候母亲就不止一次地想,这样辛苦,何时才能改变。 这样的改变来自成渝大巴的开通。父亲退休时,成渝大巴正是最火的时候,不挤绿皮火车,改乘成渝大巴,让成都与重庆的时空距离缩短至4个小时,成渝大巴也成为很长一段时间方便成渝两地通行、包括春运的主力军。通行的便捷,让父亲一下找到了回老家生活的底气,母亲竟也难以反对。 自此以后,父母开始了往返于两地的双城生活。每年总有几个月,父母要回成都生活,看儿女,看朋友,游山玩水;另一半时间父母守着老家,陪着老家亲人,故土难离。 前些年成渝高铁开通,通行时间压缩至两小时,不久又压缩至一个半小时,而且乘坐更舒适。这一下,父母的孩子气犯了,往返成都与重庆就像出门逛街。有天早上我和父亲开玩笑,让他们过来看看孙儿,顺便一家人过一个周末。父亲当时只在微信上回了一个笑脸,结果中午门就被敲开,一脸神清气爽的父母站在门外,毫无半点旅途的倦意。 2020年12月,成渝高铁再一次提速,过去绿皮火车需要的10多小时,现在竟被压缩到一个小时。父亲更顽皮了,经常不顾年事已高,撺掇母亲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成渝之行。有一天父亲给我打电话,说他和母亲已到了成都,正在参加一帮老朋友的临时之约。我嗔怪父亲不要太折腾,父亲却说这不是折腾,是兴之所至,是一种幸福享受。 父亲也时常邀约成都的老友们去重庆小聚,带他们逛重庆的新地标洪崖洞,再逛离得不远的重庆老地标解放碑。不仅如此,父亲把他的老朋友们带回北碚老家,告诉他们这里就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满目的青山绿水映衬着一座现代化的新城,他要和母亲一道,守着这里的一花一树,守着这里的一街一景,尽情享受新时代的福祉和美好幸福的晚年。 父亲的双城生活,见证了成渝两地的飞速发展和巨变。